郑克爽(1670-1707)为
郑成功之孙、
郑经次子,号晦堂,字实宏。他短暂的一生波折动荡,生于忧患、死于忧患,可用“悲情”来形容。
11岁成为傀儡王爷
参加“三藩之乱”失败后,
台湾郑氏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空前激烈。接替病故的“总制使”陈永华的冯锡范,联合郑经的王弟郑聪、郑明、郑智、郑柔等人,兴风作浪,图谋“自立乾坤”。1681年初,郑经在东宁北园别馆去世,和他的父亲一样,终年仅39岁。
年仅11岁的郑克爽在动荡之际被推上了王位。1681年6月20日,重病缠身的董太后临终前任命刘国轩为“武平侯”,授予“独断军国大事”的大权;同时授予冯锡范主持政务,封为“忠诚伯”。此时,郑克爽年幼,权臣把政,郑氏小政权风雨飘摇。
13岁率台湾军民投降清朝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施琅率军在澎湖列岛大败刘国轩后给台湾造成强大的军事压力。郑克爽在主和派的支持下,向施琅派出和谈代表,提出“三不伤”的请求,请求清军入岛“不伤郑室一人,不伤百官将士一人,不伤台湾黎庶一个”。
在得到施琅的允诺后,郑克爽呈献清廷议和表章,自愿称臣,表示以往对抗是“稚鲁无知”。表章中,郑克爽只提出请求允许继续居住在福建的条件,这个条件并不过分,毕竟福建是他的
故乡——然而清廷在受降后拒绝了这一要求。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元宵节,为庆祝统一台湾,
康熙皇帝赐封功臣,封延平王郑克爽为“有名无实”的正黄旗海澄公。
在软禁生涯中郁郁而终
据郑成功学术研究专家郑梦彪介绍,郑克爽降清后,与家人被软禁在北京朝阳门外的一条胡同里,而这里正是当年清廷软禁其曾祖父
郑芝龙的地方。
为防止前明及郑氏政权余党滋事,清廷对郑克爽的活动进行严格控制。郑梦彪说,据史料记载,在降清后20多年间,郑克爽仅回泉州两趟,一次为祖父郑成功的遗骸从台湾迁回泉州,一次为郑氏祖庙修缮,且每次仅停留数日便被要求限期返京。
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八月二十七日,年仅37岁的郑克爽卒于北京,结束了漫长的软禁生涯。而郑克爽的儿孙们却开始了凄凉的生活:郑克爽的
三个儿子安福、安禄、安康继续遭软禁,生活没着落,朝廷的俸禄尚无法维持生计。更让人觉得凄惨的是,此后清廷的一些弄臣挑起各种事端,对郑克爽的儿孙们进行迫害,将他们或流放边疆,或贬为
奴仆,或予杀害……
据郑梦彪介绍,几年前一些日本的满清史专家曾在北京火车站附近找到郑克爽一位直系后人,不久,那位后人遇车祸身亡。多年以后,当海内外的历史学家们欲继续寻找郑克爽的直系后人时才发现,这一支系已神秘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