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孟德尔定律
|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是从1855年开始的。从孟德尔的原始论文来看,他的实验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植物杂交来探索生物的遗传规律。他用了34个豌豆品种,花了两年时间检验它们的纯种性,从中挑选出22个品种。经过仔细观察,在这22个品种中,他又选出7对具有明显差异性状的品种。然后,孟德尔针对这7对相对性状,一对一对地进行杂交和后代分析工作,这7对相对性状分别是:种子形状、种子颜色、种皮颜色、豆荚形状、豆荚颜色、花的位置、茎的高度。
孟德尔发现,每对杂交的子一代都表现显性性状,但子一代自花授粉产生的子二代就发生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分离,而且显性类型数目与隐性类型数目都接近3:1。
由此,孟德尔提出颗粒性遗传因子的概念,并推论遗传因子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成对存在,体细胞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遗传分离规律或孟德尔第一定律。杂交子一代产生的生殖细胞随机两两结合的结果,便导致了子二代性状呈3:1的分离。
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具有颗粒性与独立性,不同的遗传因子在细胞中并不相互融合,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会相互分离。这种颗粒性遗传思想,使人们摒弃了以前长期流传的融合式遗传概念,这是孟德尔在科学思想史上的一项重大贡献。
孟德尔从3:1这样简单的整数比得到遗传因子具有颗粒性的概念。这种从整数比到颗粒性的逻辑推理,很可能受到过英国化学家道尔顿(J·Dalton,1766-1844)的思想影响。1807年,道尔顿发现化学中的倍比定律,即两种元素化合成多种化合物时,与定量甲元素化合的乙元素,其质量成简单的整数比,由此道尔顿推论元素由微观颗粒——原子组成的思想,并认为分子由原子组成,得出著名的“原子-分子论”。
在孟德尔之后,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M·Planck,1858-1947)提出,只有当振子能量为某一常量的整数倍时,黑体辐射理论中的种种困难才能消除,从而推论微观形式的能量以颗粒性方式(量子)存在,创立量子论。这也是一个由整数比到颗粒性的逻辑推理的著名例子。
在揭示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分离规律)之后,孟德尔就进一步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孟德尔发现,具有两对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豌豆杂交所得的子一代,两对相对性状都只表现显性性状,但在子一代自交所得的子二代中,出现了4种不同类型,其中两种是两个亲本分别具有的性状组合,另外,还出现了不同于亲本的两种重新组合。孟德尔由此推论,在体细胞形成生殖细胞时,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遗传的自由组合规律或孟德尔第二定律。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孟德尔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图文]孟德尔定律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孟德尔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
下一篇文章: 孟德尔:现代遗传学的奠基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