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军,在江西宁冈砻市,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这一伟大创举成为中共建军史上的里程碑。而促成朱、毛井冈山会师的重要联络人正是毛泽东的小弟弟毛泽覃。
在纪念建军80周年前夕,笔者到湖南韶山采风,有幸得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大力帮助,在不多的有关毛泽覃的馆藏资料中,梳理出一段段珍贵的记忆。一点点、一滴滴联结成章,一个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毛泽覃渐渐显现在笔者的眼前。
他13岁走出韶山冲,大哥毛泽东总是把他放在实际斗争中锻炼
1921年正月初八那个晚上,对于韶山南岸村上屋场毛氏兄弟来说,是一个极不平常的夜晚。这一天,原本是母亲文七妹的生日。可是,一年多以前,母亲因病仙逝,几个月后。父亲也因急性伤寒撒手人寰。就在这天夜里,心怀天下苍生、矢志救国救民的毛泽东,说服弟弟妹妹,这个田不种了,这个家也不要了,全家人跟着他,到外面去干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早在三年前,毛泽东就把13岁的小弟泽覃带到长沙读书。就在这年4月,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热血青年,在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不久,毛泽覃也参加了新民学会,成为新民学会年龄最小的会员。
毛泽覃生于1905年9月25日。他出生时,母亲文七妹已年近40,泽东、泽民两个哥哥比他年长许多,一家人都非常疼爱这个活泼、天真的小家伙。那时,毛家的家境还不宽裕。9岁的二哥毛泽民,只读了一年私塾就辍学在家,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照看弟弟。在父亲和二哥的苦心经营下,家里一天天富裕起来,不仅有了余粮,祖上留下的5间半茅草房也变成了13间半宽敞的新瓦房。
在两个哥哥的影响下,少年毛泽覃酷爱读书,只要捧起一本好书,就会津津有味地从早读到晚。毛泽覃很顽皮,经常和小伙伴们在楠竹沱的山坡上追跑、打闹。枇杷成熟的时候,他还带着小伙伴们爬到树上去吃枇杷。看着淘气的孩子们,性格温厚的母亲不但不生气,还把枇杷洗干净,分给他们吃……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渐渐富裕的殷实生活,养成了毛泽覃豪爽、耿直的性格。
当时正是五四狂潮汹涌澎湃,新思想、新文化向旧世界宣战的伟大年代。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毛泽东领导的驱张运动、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恢弘气魄,对刚刚走出韶山冲的少年毛泽覃,无不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他较早地接触到马列主义。1921年7月,他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洪流之中。
毛泽覃在毛泽东身边学习生活了5年。毛泽东对他关爱有加,却从不娇惯,总是把他放在实际斗争中锻炼。1922年初,毛泽覃进入长沙私立协均中学读书。暑假,毛泽东即派他到湖南三师从事革命活动。他住在三师旁边一间小小的茅草屋里,苦苦“复习”了一个多月,却没有被三师录取。原来,他是借考学之名,在那里做革命青年的发动工作。
为了组织青年阅读进步书刊,发展和扩大青年团组织,毛泽东在长沙都正街蒋德里创办了“湖南青年图书馆”。杨开慧是图书馆的负责人。毛泽覃是其中的重要骨干。他负责油印宣传资料,不间断地把革命书刊和宣传品分发给长沙各行业工会和学校,有些还要秘密邮寄到外省去。
1923年“二七”惨案发生后,全国各地的工人运动暂时陷入低潮。中共湘区委员会决定派遣一些党、团员,分赴安源、水口山等地,加强工人运动的领导。毛泽覃被派往湖南常宁水口山铅锌矿。他以教员身份为掩护,秘密从事青年团的领导工作。他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深入到敲砂棚、机器间和矿井里,一边劳动,一边调查研究。他还经常组织青年工人开展业余体育活动,在工人俱乐部门外的广场上打手球。很快,他就和一群青年工人成了朋友,把他们紧紧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经过实际斗争的考验,这年10月,毛泽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年后,毛泽覃被调回省城,担任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书记。他和田波扬等人发起成立了湖南青年学艺社。他们经常深入工厂、码头、学校宣传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在毛泽覃那间简易的住所里,进进出出的多是渴望真理的穷苦的码头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