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M >> ma >> 马林科夫 >> 正文

 

马林科夫模式及其失败(苏联历史)

1953年,马林科夫斯大林逝世后成为了苏共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他开始在政治、经济、外交上采取一系列,试图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病,但是,为什么他失败了,作为对比,为什么邓小平却成功了?当然,这里有一个需要认定的问题,就是我们在邓小平之前所走的道路,除了外交,其余部分和苏联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首先看一下马林科夫做了些什么。在政治上,他首先使用“个人崇拜”这个术语来总结苏联在斯大林晚年时的不正常的政治情势,并首先提出要反对个人崇拜。具体行动是在理论上做了相应的论述,在苏共党内开启了消除个人崇拜的进程,逐步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纠正工作,提出了集体领导原则。其次,马林科夫主导了平反冤假错案和健全法制的工作,医生间谍案、明格列尔案、克里米亚案等一大批冤案的受害者得到平反,处决了斯大林晚年冤假错案的直接制造者贝利亚,改组了由贝利亚掌控的凌驾于党、中央、司法机关之上的内务部,恢复了检察院。

经济上,马林科夫认识到苏联在日用消费品工业在生产、产量、质量等方面都是落后的,由此提出了均衡发展战略——向重视重工业那样地重视轻工业,用发展重工业那样的速度去发展轻工业,开始将经济重心调向轻工业、食品业和农业,将生产的重心调向日用消费品上来,将经济生产的目的定位为“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生活文化水平”。马林科夫坦率地承认苏联粮食问题没有得到最终解决,一些农业生产部门依然落后,农民付出的很多却没有得到应得的东西,蔬菜以及畜牧产品没有满足人民的需要。由此开始着力解决“二农”问题(农民、农业)。他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诸如提高国家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允许农民自由经营自留地和个人副业、降低对农税收的标准和农民副业缴售的标准、免除农民拖欠的农业税款、提出了农业机械化的方针以及创造性地提出要培养农业技术干部。马林科夫的主张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农民有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当时甚至流传这样一种传言,即马林科夫是列宁的外甥或养子。

行政上,马林科夫着手调整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下放中央权力、扩大地方自主权;精简机构、精简报表(公文)、缩减行政费用;纠正吃大锅饭、不计成本的生产模式,加强经济核算,调整银行信贷政策,制裁亏损企业。

外交上,马林科夫紧缩关于爆发世界大战的估计,将外交重点由消灭帝国主义转为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上来——回归了列宁的主张。他开始摆正军事与经济的关系,提出经济将担负不起过于庞大的军备,指出核军备没有意义,实际上就是主张节制军备。在马林科夫对外政策的主导下,苏联恢复了苏联同南斯拉夫的关系,缓和了苏联同土耳其、伊兰的关系并与阿富汗、印度、芬兰等国家有了不同层次的往来。这是起,苏联的报刊上开始出现了“缓和”这个名词。实际上,苏联这一系列外交上的获胜是对以英美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发起的冷战的沉重打击。

·

马林科夫的“新方针”取得了一些列成绩,苏联1953年的消费品增长率第一次超过了重工业的增长率。政府开始考虑福利问题,国家用于消费的支出占预算的比例上升,对应的是,军备的比例下降。在1953和1954年间,两次降低了食品和消费品的价格,蔬菜和葡萄降幅高达50%,面包下降10%,肉类下降15%,衣服下降14%,皮鞋下降8%,香水下降10%。农民的现金分配增加了两倍多,增至42亿2千万卢布。人们切实地感受到了“新方针”的实惠。

·

这里需要演绎的是,我认为,马林科夫的方针在理论上构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另一种模式,或许可以称之为“马林科夫模式”。同样是计划经济,但马林科夫模式不同于斯大林模式的地方就是经济的重点是民生方面、农业方面。当然,从马林科夫做判断的思路来看,他不是一个僵化的教条主义者,也就是说,如果马林科夫生活在一个重工业极其落后的苏联,他同样会主张发展重工业。这种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路是难能可贵的。实际上,理论上计划经济模式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组织方向,即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另一个维度是建设重点,即是轻工业-农业还是重工业。由此,可以两两匹配成四种具体的计划经济模式。在历史上,我们只尝试过中央集中自上而下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另外三种并没有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广泛尝试。当然,可以预见的是,在不发达国家,在存在战争危险、分裂因素、私人资本的国家中,自下而上的计划经济模式是行不通的,因为小的计划单元都可能被这三个因素所摧毁、收买、私化从而是的具体计划无法上升为全局性的计划。没有全局性的计划,复杂产品就无法生产。因此,马林科夫开创的自上而下的轻工业-农业计划经济模式应当是充满了很多可能的。

·

然而,不幸的是,马林科夫的“新方针”遭到了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苏共领导人的全面反对,1955年2月8日,马林科夫宣布辞职。至此,马林科夫的“新方针”陷于失败。原因是怎样的呢?

第一点,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赫鲁晓夫攻击马林科夫的依据就是认为马林科夫“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则”——说实在的,我没有听说过马克思主义里有这样一条“原则”。此外,苏共党内依然迷信盛行,盲目遵从斯大林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因此,苏共领导层的大部分人对新形势、新变化视而不见,固守社会主义建设的老办法。

第二点,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马林科夫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马林科夫模式及其失败(苏联历史)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