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刘长卿的七律《别严士元》的颔联。全诗是: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半于刘长卿的生增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闻一多先生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先生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字文房,因官至随州,也称刘随州。他出生在洛阳,年轻时在嵩山读书,屡试不中。据说在开元十四年(755年)他可能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字史之乱就爆发了。次年,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至德三载(758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上元元年(760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州电白)尉,离开苏州到洪州待命。在赴洪州途中,逗留馀干,与诗人李白相遇,“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 将赴面巴至馀干别李十二》)李白当时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还。而自己将远行岭外。其实,刘长卿终于没有到南巴任职。次年(761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后来数年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二这样说:“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故两逢迁斥,人悉冤之。”
清编《全唐诗》收录了刘长卿诗5 卷,499题,509首,与其他作者重出互见的有40多首。刘长卿以写作山水诗著名,其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也有一些佳作,描写安史之乱和乱后景象的诗颇有时代特色,写怀才不遇感以及送别之情的作品情景交融,有语谈情深之感。刘长卿尤擅五言,自诩“五言长城”,五言诗约占全部的70%。他的五绝,几乎篇篇可诵,构思精致,清幽淡远,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的七律被称为中唐之首,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14称:“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如这首《别严士元》。
“阖闾城”苏州,春秋末处吴王阖闾筑城于此。严士元在天宝年间撰宏文生,曾官员外郎,作者与之往还,临别以诗相赠,既写别情,又感叹身世。首联写赠别的时间地点以及天气情况,第二联写景,蒙蒙细雨沾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响声。薄暮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太湖之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离恨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李煜词)。一介书生,数年求仕,命途多桀。按唐朝的服饰制度,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每品又有正、从和上、中、下之别。诗人被贬南巴尉属从九品以下,正好服青。
唐人范年摅的《云溪友议》有“四背篇”,大意说宁雍眼神不好,诗中景色如在目前(“黄鸟不堪愁里听,绿杨宜向雨中看。”)卢纶做官却写方外之意(“愿得远公知姓字,焚香洗钵过余生。”)举一反三江上的诗写男女相会(“唯愁更漏促,离别地明朝。”);而刘长卿的“细雨湿衣不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雨湿不见,花落听声。所谓“卢员外纶作拟僧之诗,僧清江作七夕之咏,刘随州有眼作无眼之句,宋雍无眼有眼之诗。”
摘自《北京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