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琼
梁启超之孙、梁思成和林徽因之子,一脉相承的不屈性格让他的环保行动有了更多的坚持
“如果我们人人都有一颗绿色的心,中国将会拥有一个绿色的未来!”梁从诫先生沉思良久,在广州大学的留言簿上题下了这句话。就是为了在广州大学城的大学生们心中种下一粒绿色的种子,73岁高龄的老人不辞劳苦专程从北京跋涉而来,整整两小时站着与青年们热烈交谈。
梁从诫近日在广州大学城开讲,他情真意切的话语为“南国书香节·‘读书与人生’系列演讲”增色不少。
图:梁从诫在全国各地宣扬他的环保主张 cfp供图
一个比喻说环保
政府好比大家庭里的主妇
梁先生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来开场:“如果我们全国相当于一个大家庭,政府就好比是家庭主妇。打扫这个家,保持整洁,光是家庭主妇的事吗?如果所有家庭成员都不管,只有家庭主妇在那儿打扫,其他人乱丢瓜子皮、塑料袋,随地吐痰,乱扔烟头,那么这个家庭主妇就算一天24小时不休息也打扫不干净。我们作为家庭成员———公民,起码应该做到:你不洗衣服,但是你别把脏衣服扔得满屋子都是,你都放在洗衣机里去可以吗?你吃完饭不洗碗,但是你把碗收一收,放到水池里可以吗?就算政府是一个完全尽责的家庭主妇,也需要老百姓的共同参与。”
梁先生演讲的题目就是《环境保护与公民责任》。
两个挖发菜的小孩
面对贫困环保主张说不出口
梁先生从闻名全国的“发菜”开始说起。在宁夏西海固,中国最干旱的地方,他的环保宣讲在两个挖发菜的小孩面前失语了,因为他们缺水擦洗而黑乎乎的小脸上“挂”着“极度贫困”四个字。
在三峡库区,他看到从造纸厂流出的乌黑废水顺江而下。但在县委书记面前,他的主张再次搁浅,因为有将近1万人要靠这个工厂吃饭,关停不得!
这几乎成为他逢讲演必引用的例子,它们使梁从诫深深感到,中国环境问题本质上不仅仅是一个科技问题、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其根源是中国几十年来环境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全面失衡。每一个环保问题背后都站着中国13亿人口:自然资源拿13亿一除,还剩多少?每人污染一点,拿13亿一乘,又有多可怕?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非常现实的国家,你做的事情要有助于整个社会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表示‘我多么绿色多么环保多么激进’,那是作秀!”梁从诫说,“青山绿水蓝天不是喊口号能喊回来的。”
基于这种认识,“自然之友”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倡导公众过一种适度消费的生活。
三种“不健康”情绪
迷惘惊讶痛心有人太“豪”
对于73岁的老人来说,梁从诫经常感受的情绪也许都不符合健康的需要:
他迷惘:在个人消费方面,解放初期有一个字是贬义词,现在则转化为褒义词———“豪”。从“土豪劣绅”到“豪宅、豪饮、豪华”……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出现不爱惜物资资源,比阔气比排场的恶劣风气,但这种风气却是建立在中国人均占有资源的极度贫乏基础上的。
他惊讶:富裕和贫困、奢侈和节俭并非一一对应。在陕北贫困山区,他受到了地方领导用空运来的对虾佐餐的接待;在极度缺水的宁夏,厂领导“水贵如油”的汇报言犹在耳,转身去了厕所他却发现有未及时修理的水龙头在哗哗往外流水,捡来石头垫着走过的工人,没谁坐不住。
他痛心:没有冰箱的年轻人,为让西瓜凉下来,用自来水冲西瓜两小时!
年过七旬的老人了,不姑息、不藏拙、不屈服,他的呼吁一刻未停。
“孤寒”老两口“水桶节水法”
洗衣水洗菜水洗澡水统统回收
大学生往往是环保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当天来听梁先生演讲的,有不少是学生环保社团的负责人,他们急切地想从老人那里取到以环保组织介入社会运作、甚至影响政府决策的“法宝”,还有人提问:“如何让南方的环保社团联合起来做点事?”可是,梁先生的回答让他们“失望”了———“我最基本的环保信念在于身体力行。每一个人所能做的也许很少,但联合起来却能改变世界!”
梁先生认为,谁都没有那么大本事一挥手让天下一片绿。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只能从小事做起,从节约一盏灯、一盆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小事都做不了的人,你能做大事吗?
比如在用水方面———“你知道吗?洗衣机用水比手洗要多3倍!”顿了一下,他继续说道:“我和老伴都老了,洗不动衣服,所以我们还是用洗衣机的。但是,我们将洗衣后的所有水都用桶收集起来,冲马桶用。我们家的马桶基本上不用水箱里的水。”不仅洗衣服的水,就连洗菜、洗澡的水,都会收集起来回收利用。“虽然这样会不方便,水桶也占了很多地方,但我们都习惯了,而且必须这样做才心安。”梁先生的行为影响了来做小时工的阿姨,她认同了他们“节水”的理念,并将这种方法在其他家庭实行起来。“这就可以看出:人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
一位学生站起来:“在学生宿舍里要把洗脸水接下来冲厕所,肯定会被别人嘲笑。”
“环保不是要你们僵硬模仿,但用科学的方式从身边做起并不难。比如,你们可以自己动手刷碗、不用一次性饭盒,可以把洗衣服的水关小点、随手关灯,还可以建议大学城的管理部门建立‘终水回用’系统!”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