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清5年治印400多方 当年做衣难衬衫成“和服”" src="/Article/UploadFiles/200905/20090511075835264.jpg" border=1 name=MM>
昨天,李岚清篆刻与《突围》讲座暨李岚清篆刻艺术展在沪举行,为聆听者打开了一扇通向篆刻艺术殿堂之窗,将观看者引入了高雅愉悦的艺术之旅。
上午9时,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一走进友谊会堂,1000多名听众便报以长久热烈的掌声,迎接新年伊始这场难得的艺术盛宴。
谈篆刻,道突围
71岁重拾旧趣,潜心治印,短短5年间创作400多方。篆刻不仅让李岚清感受到无穷的乐趣,更让他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
昨天他从“研习古玺”、“治印感悟”、“生活情怀”、“幽默趣闻”、“缅怀大师”等十二个方面,娓娓道来,向听众讲述了他研习篆痰脑灯稹⒕托牡谩?001年,李岚清带队赴莫斯科成功申办北京奥运会,在庆祝会上,他情不自禁带头喊出了“祖国万岁”、“人民万岁”。建国55周年时,他以此精心创作了两方印章,分别为满白文和细朱文,饱满、庄重、浑厚,反映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炽烈的热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岚清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篆刻的《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勿忘开拓者》、《打破垄断》、《大锅饭吃不得》、《就叫特区》、《换了人间》、《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等44方印章,引导人们从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视角,领略中华民族篆刻艺术的博大精深和创新魅力,进一步感悟改革开放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
忆趣事,说发展
讲座中,李岚清点评上海宝钢为“引进中崛起的世界一流企业”,讲述了邓小平同志多次视察宝钢以及那句响当当的话——“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他忆起上海最早发行粮票,那半两粮票、一寸布票见证着计划经济时期物质短缺的艰辛;他谈到88层金茂大厦的建成,为上海增添了新的标杆,而今天的上海已是高楼林立,万象更新。
浓浓的上海情缘,如此亲切,如此温暖。
李岚清有一方“三级服装加工部”的印章,印章背后是一段“做衣难”的故事。1978年2月,李岚清曾手持一块面料为做件夏天穿的衬衫,从西单走到甘家口,才找到一个服装加工部肯接活,量完尺寸后却被告知要等到11月才能取,无奈又辗转走到东安市场,发现一个“三级服装加工部”,尽管他们自称技术低下、做坏不赔,但取活时间勉强可以接受,便留下布料,结果做出来的衬衫成了“和服”,又宽又大穿不了。后来,“是上海救了急”。李岚清说,当时上海出了一种新衣料,赶紧买来,终于在上海做了一件白色短袖衬衫。他对这件“上海制造”的白衬衫很满意,穿了很多年,并穿着它拍下了自己的第一张彩色照片。
商业广告、慈善捐赠、甚至引进外资技术设备等如今司空见惯的事,当年都有着曲折的一幕幕。李岚清回忆起1979年1月文汇报刊登《为广告正名》一文,引发了一场关于广告的大讨论,冲破了社会主义报刊不能刊登工商广告的禁区,“揭开了当代中国广告崭新的一页”。在那之后,中德合资的威娜宝洗发水成了第一个上央视做广告的外资品牌。
作为最早一批合资企业,上海中德合资生产的“桑塔纳”轿车,改变了我国汽车工作的发展面貌。李岚清清楚地记得,第一批国产零配件合格率不到3%,获得德方认可的第一批国产零配件仅有喇叭、轮条、收音机天线和“上海”标牌这四样。说到今天桑塔纳的国产化程度已经高达97%,当年参加外资技术设备引进谈判的李岚清欣慰地笑了。
新启迪,新境界
昨天下午召开的《突围》与对外开放座谈会上,不同界别的人士认为,《突围》一书中的精彩故事,揭示了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突破重重阻力,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探索和实践,梳理和总结了对外开放初期一些重要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是生动鲜活的教材,对上海在当前严峻、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冲破瓶颈、破解难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重要的启示、鞭策与鼓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昨天在上海美术馆开幕的李岚清篆刻艺术展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复旦大学一名男生告诉记者:“我是学生会干部,岚清爷爷是复旦学生的老前辈,看完这个展览,我觉得能有这样的学长、前辈,真是太自豪了。”篆刻家徐若甫说,李岚清篆刻艺术题材之广、形式之新、刀法之美,都令他钦佩不已。比如“十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