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追日”的故事非常有名,此神话始见于《山海经》,其中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另一种说法是:“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夸父异想天开,居然想追上太阳,结果闹了个渴死半道。
一般都认为夸父追的就是太阳,其实,《大荒经》的原文已经说的明白,夸父追的只是“日景”,即太阳的影子,太阳的影子如何追?只要立一根杆子就可以追上,其实,所谓夸父追日,原义只是立杆侧影而已,夸父的杖,就是侧影的杆子,又叫日表。立杆侧影是原始天文学的重要的手段,可以用了确定季节和时刻,后来的日晷就是从立杆侧影发展而来的。“追”本来就有遵循、追随的意思,意味夸父随着太阳东升西落的运行测量其投影,以判断时间,而根本不是说夸父跟着太阳的后面一路从东跑到西。了解了这一点,可致夸父的故事也是一个创世性神话,因其追日影是为了确定时间和宇宙的秩序。
后来《列子》里面也提到夸父追日的神话,仍说的是“追日影”。
所谓夸父道渴而死,甚至连黄河、渭水都不够他喝的,当然只是夸父的故事被误解为神话之后的附会 。
其实,就在《山海经》上面引的文字后面,接着就说:“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可见夸父不是追日渴死的,而是被应龙杀死的。应龙,是夏天的苍龙星宿。夸父和应龙都和天文秩序有关,似乎应该是同一阵营的,两者缘何仇杀呢?据《山海经》所说,夸父是共工的后代,共工生后土,后土生信,信生夸父,而共工又是炎帝的后代。如此说来,夸父和应龙是世仇了,因为夸父祖先炎帝和应龙的主子黄帝是势不两立的。
夸父,中国神话中的人物,《山海经》中记载的巨人,立志追赶太阳,终未及,半道渴死,是太阳崇拜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士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后有成语“夸父追日”。《山海经·西山经》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尾)而兽投,名曰举父。”这里的举父就是夸父。
一说夸父即帝榆罔,大约与黄帝同时,是末代炎帝。炎帝氏族传到帝榆罔时,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以九黎族最凶悍,而帝榆罔弗能征。榆罔,犹如禺王,即猴王。
帝榆罔者,名夸父,帝衰子也。帝衰崩,夸父立,是为帝榆罔。帝榆罔之时,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帝榆罔弗能征。北狄黄帝,闻神农乱,以应龙为将,师熊、罴、貅、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克补遂氏。帝榆罔以刑天为先锋,渡黄河,与黄帝争于阪泉,黄帝断刑天首,三战,然后败榆罔。榆罔葬刑天首于常羊之山,而后南走黄河不能去,欲北走大泽,再遇黄帝,崩。其后,姜氏三世不仕,避祸也。
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