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J >> ji >> 季羡林 >> 正文

 

是谁在对季羡林"造神"

前些天,光明网发表了佚名的文章《请停止对季羡林的造神》。文中严肃指出,对季羡林的宣传越来越接近“造神”。什么国际一流大师、国宝级大师、国学泰斗、知识分子的镜子、旗帜、榜样、精通13国语言(包括中文)、学贯中西、融通古今、桂冠诗人、这家那家……不一而足。甚至连季羡林的个人生活琐事、性格情趣、婚姻爱情,无论真假,意义大小,也拿来说事,为“造神”服务。对此,笔者颇有同感。只是我想问,究竟是谁在对季羡林“造神”,意欲何为?而这种“造神”仅仅是个别现象,还是有流行开来的趋势?

  北大教授季羡林在中国文化界无疑是位重量级的人物。但说他无所不能,说他行行出彩,说他国际一流,说他国学泰斗等等等等,未免过也。比如说,季老的专业是印度语的研究,却被称为国学泰斗,媒体上曾就此名不副实提出过异议;再如,季老写过诗,但无论是量还是质,都不能算出类拔萃,只能算玩票而已,却被封为“桂冠诗人”,弄了个由国内评比颁发的国际大奖。季羡林著作的出版也极混乱,是“造神”内容重要的一面。

  其实,“造神”未必是季羡林老人的本意。因为,前不久中国青年报载文称,“对于自己一生的学识,季老先生一向都非常谦虚谨慎,自我评价十分低调”。他在审阅由哈尔滨出版社隆重推出的最新回忆文集《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编者前言》时,不止一次说过:“不要提什么‘国家’、‘大师’,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已经95岁高龄的季老先生世事洞明,淡泊名利,谦虚谨慎,有容乃大,这是先生的本色。况且,作为著述等身的文化老人,什么阵势没有见过,什么场面没经历过,还有什么声名没有得过,“造神”已无法再增加个人的高度,只能是一种荣誉累赘,一种精神负担,甚至是一种信誉伤害。比如,有的作者竟以所谓“大爱”为由,说季羡林不仅爱老师,爱朋友,还爱“不是亲属胜似亲属”的他的秘书李老太太。有的记者甚至把这位李秘书说成是季羡林的夫人,并公诸报端,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后生们对于自己的先生总是五体投地,礼拜有加,却普遍缺乏那种“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品格和气象,缺乏追求真理的执著。所以,总是像众星捧月那样捧着学界的领袖或领军人物,总是只说好不说坏,说好则不顾事实,一好百好,一通百通,好上加好,登峰造极。之所以如此,既出于对大师的崇敬,更出于一种私心,即“沾光”心理,“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心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心理。因为,荣耀了先生便是提升了学生,先生升了仙界,我辈便可“鸡犬升天”了。如此媚态和奴性,总之是一种丑陋的劣根性。另一方面,媒体和出版界之所以“造神”,其主旨似乎更加直截了当,即为了吸引眼球,为了发行的需要,为了利益所趋,所谓“拉大旗,作虎皮”是也。就说《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包括日记、怀旧文稿、游记以及一些专门记录先生与友人相知相处的文字长达5卷,虽然不乏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但不少内容与其他出版物是重复雷同的,是一种资料复制。这样的文集对于中国的文化学术事业有何益焉?对于读者亦未必不是一种财力和人力的浪费。惟一有好处的即是出版商,借“造神”推销自己的书,赚个盆满钵盈。正是,为了打鬼,借助钟馗。也正如毛泽东先生所说,“名曰树我,不知树谁人”?

  应该指出,在已故的文化名人、大师级人物的宣传上,目前存在着一股“造神”倾向,而且蔓延到了活人的身上。文化学术界的“造神”,只能徒增虚假的繁荣,虚拟的高峰,虚幻的偶像,不仅无助于真正的兴旺发达,无助于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反倒为天下笑焉。不能不有所警觉,有所戒惕,有所畏惧,有所遏制。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季羡林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是谁在对季羡林"造神"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