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期间,她被国民政府誉为“游击队之母”、“民族之母”,善使双枪,民间则称之为“双枪老太婆”;她临花甲之年率子女举家抗日十余载,全族为抗日捐躯者30余人。然而,她晚节不保,内战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后,以“总统府留守”自任,纠集国军残匪策划暴动,烧杀劫掠,最终以70岁高龄被处决。从英雄到悍匪,这个双面老太,叫赵洪文国。
赵洪文国,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人,1881年生,满族,本名洪文国,随夫姓赵,人称“赵老太太”,无党无派。赵老太太自幼目睹日寇铁蹄践踏我国东北,其长子抗日牺牲,其对侵略者深怀仇恨。
举义抗日
1932年春,与三子赵侗组织抗日义勇军,变卖家产充作经费,率全家为义勇军服务。1933年,赵老太太与二子赵连俊参与组建抗日“别动队”,后改组为 “少年铁血军”,很快发展500多人。1934年2月,日军得知赵家为少年铁血军据点,将赵家16间房屋全部焚烧,赵老太太越挫越战,继续抗日。
1934年8月,日寇抓捕赵老太太一家六口,株连家族乡亲300多人。面对日寇威逼利诱,赵老太太坚贞不屈。关东军司令部拟秘密执行死刑,临刑前在铁血军配合下脱险,并解救出株连乡亲。随后赵老太太携年迈丈夫及年幼子女潜往北平,在东北救国会的帮助下,筹集军火,联络抗日义士,支援少年铁血军。到1935年12月,铁血军逐渐发展到辽东、热河各地,经大小战役300余次。
卢沟桥事变后,赵老太太决定在北平组织武装起义。7月20日,赵老太太与赵侗等24人在北平临时寓所焚香发誓,于深夜在城郊西南白羊城起义,宣布成立“华北国民抗日军”,不久攻破北平第二模范监狱,解救千余人;在全国首次击落日机一架,激起国内外震动。队伍迅速发展,驻防平郊、灵源、怀涞、热河等地,与八路军杨成武部会合,被收编为第八路集团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赵侗任司令。
1937年9月,赵老太太南下宣传抗战,争取后方各界给予军火支援;率领东北青年和两个女儿到河南太行山开辟根据地,筹建抗日光复军,响应者上万。赵老太太派遣光复军先遣队北上,准备打通敌后通道,与华北国民抗日军和东北少年铁血军联络,形成贯穿南北的敌后游击战线。
“保卫大武汉”非常时期,赵老太太发表《对于目前局势的几点意见》,呼吁全民抗战,收复国土,引起国内外重视。国际著名记者斯诺、爱泼斯坦以及反战同盟成员绿川英子等多次采访赵老太太,一时间反映赵老太太事迹的文章作品铺天盖地。
南京沦陷后,蒋介石在重庆攻击八路军在华北“游而不击”,为戳穿谎言,晋察冀边区参议会推举赵洪文国到重庆作抗日演讲,被蒋府看作“异党爪牙”,派特务骚扰演讲。1938年9月间,赵老太太去广州、香港、南洋各地,从事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在香港与宋庆龄、何香凝等女界名流组织火炬游行,著名爱国实业家陈嘉庚等南亚华侨,纷纷响应,为抗日募集了大批经费和物资。
摩擦离间
恰恰在此时,赵侗所在的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领导内部出现矛盾,赵侗脱离了八路军,于1938年9月下旬南下香港投母。国民政府认为无党无派的赵老太太可以拉拢,1939年1月,蒋介石邀请赵老太太和赵侗到重庆,一时间万人空巷,欢迎场面空前热烈。著名剧作家吴祖光以赵侗和战友苗可秀举义抗日为题材的处女作《凤凰城》轰动大后方。赵侗被国府任命为华北抗日国民军总司令,授少将军衔;尊赵老太太为“游击队之母”。有报刊载,蒋介石与腰插双枪的赵老太太合影留念,并义结金兰。宋美龄发文称赵老太太为“全国妇女之楷模”、“民族的母亲”。宋庆龄、何香凝、宋霭龄、朱光珍、史良等也纷纷题词,赞赵老太太为“女中模范”。冯玉祥将军赞赵老太太是“女中豪杰”,“句句英雄话,愧死男儿汉”。爱国学者陶行知和谢冰心共同编著《赵老太太》一书,并有诗赞:“东洋出妖怪,中国出老太。老太捉妖怪,妖怪都吓坏!说起赵老太,谁个不崇拜?要想中国好,学学赵老太!”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