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都南京1939年12月沦陷后,蒋介石在陪都重庆抨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地区“游而不击”。为了向大后方人民介绍华北抗日军民在
长城内外的浴血奋战业绩,中共领导的晋察冀边区参议会推举赵洪文国到重庆作抗日讲演。起初,国民政府认为此乃“异党爪牙”,派特务混入演讲地捣乱。后因国府方面认为赵洪文国可以“争取”,蒋介石为示笼络,在重庆举行隆重仪式接见赵洪文国,并授予“游击之母”的称号,将其故事编入童子军教材。赵桐在七.七事变后于平西正式创建“华北国民抗日军”,活动于河北昌平、涞源、阜平一带。不久,赵侗所部与八路军杨成武部会合,被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任支队司令。1938年赵侗脱离八路军赴香港,1939年春蒋介石电邀赵侗赴重庆。由于双方沟通不充分等原因,1939年6月29日赵侗所率200余人组成的“抗日挺进队”在北进途中,在河北新富、灵寿两县交界处的陈庄,被
贺龙和
聂荣臻所部的八路军冀中部队伏击围歼,赵侗被击毙,时年二十八岁,所部除一人逃出外全部阵亡。
同时阵亡的还有赵侗的妹妹----年仅20岁的赵理智,她曾在抗日战场上死里逃生,被誉为少年巾帼英雄,轰动武汉三镇。其后国府追授赵侗中将军衔。
赵侗被伏击事件,只是抗战时期本应合力共同抗日的国共双方武装力量,由于相互不信任等引起的诸多“摩擦”中的一件事而已。赵侗和他年轻的妹妹赵理智,未能捐躯于抗日战场却死于同室操戈中,实令亲者痛而仇者快!赵侗兄妹此次殁亡,也被后人认为是解放战争期间其母坚拒中共方面的争取顽抗到底的主要原因之一。
赵老太太在痛失爱子爱女极度悲伤之际,依然奔波四川百余市县,致力于彻底杜绝强行征兵、强抓壮丁等恶习,向国府争取应征抗日青年的荣誉和待遇,呼吁国府注重优抚抗日军烈属,推动全国掀起了自下而上的优抚军烈属爱国运动。赵老太太又将子女(如四子赵连中)和侥幸生还的战友送往军事院校培训,为重新组织东北和华北抗日旧部继续抗战做准备。
一九四三年三月,赵老太太与东北同乡国军中将王达,向国府申请批准挑选部分智勇双全、熟悉游击战术的得力干部,深入湖北武汉一代的敌人心脏,使敌人腹背受敌,牵制业已攻到贵州独山、进而围困四川的日寇主力部队。赵老太太再次将自己的子女送往敌后战场。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即抗战胜利的前一天,赵老太太的丈夫客死异乡。尔后,赵老太太主动辞去国府军政两部和妇女指导委员会等职务,解甲归田,前往北平。在北平她不顾年迈病弱,四处寻找抗日军烈属,然后上下求助,奔波千里,独自一人冒数九严冬,历时多月,带领抗日军烈属返回东北。回东北后,为以自己的力量解决抗日军烈属的生活出路,赵老太太以近花甲之年从商,在丹东和沈阳筹办工商事业。无奈国共内战骤起,和平建国希望破灭,赵老太太返北平隐居。
一九四九年四月,赵文洪国由北平再次南下,受蒋介石委托,组织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纵队,其四子赵连中任总司令,驻扎重庆。赵文洪国并以“总统府留守”自任,策划“反征粮” 暴动,提出“赶走共产党,三年不纳粮”等口号,建立大陆游击区,抵抗进川的解放军,阻止国民党第十六兵团起义,枪杀解放军谈判代表,围攻占领川西的温江、崇庆、郫县、金堂、新都及川东的秀山等多座县城。一九五O年二月赵文洪国被捕,拒不投降,认为解放军“挑灯拨火,诱惑忠良。”
赵洪文国(双枪老太婆)雕塑
赵文洪国1950年被解放军逮捕时,已是七十岁高龄。中共方面认为他“罪大恶极”,解放军西南军区军法处判处其死刑,抗日战争幸存的赵洪文国第四子赵连中亦同时被处决,时年二十五岁,其妻子和孩子由
毛泽东亲笔批示予以释放。
抗战期间的一些报刊撰文说,蒋介石与腰插双枪的赵老太太合影留念,并且结拜为兄妹。蒋夫人宋美龄在一九三八年妇女节发表文章,称赵老太太为“全国妇女之楷模”、“民族之母”,把她比作孟母、岳母。宋庆龄、何香凝、宋霭龄、朱光珍、史良等妇女界名流也纷纷题词赞赵老太太为“女中模范”、“母教救国”、“求中华民族解放大道自由平等地位,赵老太太顽强抗敌的精神做领导先锋。”
冯玉祥将军与赵老太太成为挚友,赞她是“女中豪杰”,“句句英雄话,愧死男儿汉。”爱国人士陶行知先生和著名作家谢冰心女士共同编著了《赵老太太》一书,陶并在该书中写《赵老太太》诗赞(原文来自:
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