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和晶――在“实话”中默守
|
 新芽初成
2002年底,当和晶扛着自己从前的自信,迈进实话实说的时候,很多人,包括策划们都还在打量着她。
对于“实话实说”的策划来说,完成一个选题,主持人和策划大概需要共同完成如下的工作:判断分析选题的核心价值、了解个案发生的庞杂社会背景、从中找到新颖的角度、寻找有意味的“私理”、然后了解嘉宾的背景、各自的观点、嘉宾的表达习惯、从繁多的故事中摘出支持主题的重要细节、获取谈话的“把手”、归纳话题逻辑、设立谈话的结构、预想可能的效果、激烈论战之后形成策划方案、然后主持人拿着只有一张A4纸的谈话提纲――上场、在不允许中断的谈话中完成节目。这样每个月保证四个选题成功,不包括数倍中途因为各种原因夭折的选题,所以当著名的“三驾马车”们(“实话实说”的三组策划)殚精竭虑的时候,小崔自己就先累得不行了。
当大家还在忧心:一个女人,如何适应这样困难的工作?和晶却已经开始向大家展示自己对“实话实说”的准确理解:说“实话”的谈话节目必须蕴含真实的意义,从一开始,她便不遗余力地追寻每期节目所能表达出来的价值,这就是她经常追问的――“为什么要做这期节目”?而这种价值更成为她接受一个节目最重要的条件。
这让策划觉得很“背”,可她说话了“小崔已经练到了金腰带,我刚刚起步,策划应该多给些支持”。2003年初,非典还没怎么消停,本人刚来,尝试着做一期“孩子眼中的非典”的节目,用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反映危机对人们的影响和社会应对的问题,应该是一个立意很好的选题,采访花了很长的时间,也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其中有很多孩子特别有趣的故事,采访回来,讲得妙趣横生、舌干口燥。连老策划都觉得,这个时候这样的节目应该是很有时效性!却被她一句话给否决了,她觉得采访中并没有发现孩子在这个时期中通过观察,产生对事物的实质性变化,她不愿意接受。
说完就认为这事就完了,招呼下一组策划谈其他的选题,态度决绝,真是让人胆寒。当时还以为她欺负新人。没想到和老策划的争论更是面红耳赤,经常能听见她和性情“执著”的张虎迪老师在会议室拍案争论。
但是,当记者问她是不是一个女强人,她的回答是:“我挺失败的,我特别不想让人觉得我是一个女强人。我觉得我是一个感情挺丰富,特别在意友情和家庭的人。”
雨过风来
到2003年中,大部分老策划都跳槽“小崔说事”。“实话实说”的策划力量变得非常薄弱,创作一时陷入低谷,用和晶的话来说,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想撤,却撤不下来。”
“青黄不接”,我倒是有体会,有时候和晶拿着半生不熟的策划案,把自己推到录制现场的时候,确实觉得残忍!但说她想“撤”,我却觉得不是那么回事,栏目组虽然笼罩在巨大的压力之中,但是“实话实说”栏目本身却充满对于一个主持人的致命诱惑,每个话题都那么充满着无数的可能和无穷的知识空间,制片人海啸将之比喻为“鸦片”,每次你精力衰竭地完成一次节目,但又无比期待下一次的挑战,和晶明显地表现出了自己对这些挑战和诱惑的痴迷。“撤不下来”,我理解是她“赖”着不愿意走。每次看她来办公室,样子总是病恹恹的,说话轻言细语。一到策划会上却是精神矍铄:时不时甩出她的标志性语言“到一边凉快去”、“你急死我了”、“先歇着吧!”、“真没意思”等等之类,惹得策划都快要跳了起来――她倒是把策划会上的激烈讨论当成享受。
惟一让大家感觉满意的倒是,每次会议她总会穷追一个话题的核心价值,省我们不少心思,她总是兴高采烈提出自己理解的价值核心,而这种理解大多甚至来源于一些她喜欢阅读的各种深厚的学科专著,有时候与策划案契合,她可真是得意非凡啊!
有期节目,是“青春期减肥”的话题,说得是青少年如何面对生理缺陷的困境和排解方式。和晶却坚持认为:青少年对自己肥胖的厌恶,很多原因应该是来自于孩子之间的对他们的伤害!我们一定要在节目中展示出,让人们关注这种伤害,这是这个节目的核心意义!事实情况确实如此,节目中,几个孩子谈到因为肥胖,其他同学给他们带来的伤害,黯然神伤,甚至斩钉截铁地说:“在我的生活中,我觉得减肥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包括学习。”现场观众无不震撼、无不动容。在我们看来,节目能这样表现现实生活的人们内心,这样的理性思考实际是对心灵、社会的一种关注,它具备这样的价值,就是成功的。
我觉得这也是“实话实说”近十年秉承的价值观:谈话一定要传递“意义”,回答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一期节目,而在和晶的眼里,这点“意义”却尤为重要。和晶也是这样定义栏目组的:“因为我们都是有责任的人,愿意为这个社会理性地贡献自己的想法。就是因为内心有这样的抱负,我们在策划会上才会蹦出‘我们是深入海底捞取贴近生活的故事,但又浮出海面寻找思想的启蒙’这样的话。也许有些人听了会觉得‘酸’,我们就应该是这样,但不会因为这样就不食人间烟火”。
然而,那时的“实话实说”却还是面对负面评价和影响力的减弱,和晶也觉得很苦闷:“我们很拿自己的节目当回事,但是慢慢我就会发现,我们得不到所希望得到的反馈。我觉得我没有进入一种良性的轨道,有一种很孤独的感觉,这种孤独除了我自己有感觉以外,我身边我的同事也有这样的感觉。” 这种孤独也常常让她陷入彷徨的思考中:“现在是眼球经济的时代,用来吸引眼球的东西,与吸引别人内心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想要坚持不抢眼球,而是坚持还原人内心的东西,那你就要付出代价”。她觉得,谈话节目中最难的是面临的环境,“我们的困境是环境缺少共同关注,叫它社会责任感也好,还是公共关注也好,这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人际交往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事实证明,我们的公共关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历来是缺乏的”。但这却不是和晶个人的困境,其实也是整个“实话实说”栏目组的困境。
所以当记者问他:你很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或回应?和晶回答得很直接:“我当然很在意,我真的很在意。我恰恰觉得没有什么人愿意来做真正的评价”。而很多没有数据、充分调查,信口对“实话实说”盖棺论定的评论,[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和晶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图文]和晶――在“实话”中默守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和晶简历 |
下一篇文章: 央视主持人气走低:女的要跑 男的累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