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俩像一对被婚姻合约捆绑在一起的
夫妻,谁也离不了谁
冯小刚曾经试图离开王中军。
2004年,冯小刚拍完《手机》,与华谊兄弟的第一次合约期满。他想自己开公司,于是联手张国立成立了一家名叫太合民众的公司,注入资金500万,双方各持50%的股份。张国立任总经理,冯小刚做导演。当时,二人雄心勃勃,整个公司布局也已设计好:冯小刚每年拍两部电影,张国立每年拍三部电视剧。
在王中军的记忆里,当冯小刚向他提出此事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开口挽留。
“很简单,他当时想自己创业嘛。为什么没有留他呢?我觉得一个成熟的人,当他提出这事的时候,一定是深思熟虑的。小刚这人很实在,合约期满,他说有人投资,想跟国立试一试,我觉得太正常了,而且他也没有恶意。你想想,他会觉得王中军、王中磊能创建华谊,能有今天的辉煌,那人家两个为什么不能做?我现在有这么多钱,我也有这么多名,我比中军、中磊创业的时候品牌还强呢,我拉出来不也能干吗?”
这时候,冯小刚和华谊兄弟已经合作5年,拍了三部电影。1999年,华谊兄弟广告公司董事长王中军为《没完没了》投资800万元人民币,两人从此开始了十几年的合作。2000年6月,王中军将公司更名为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此后,由华谊兄弟出品、冯小刚导演的影片奠定了冯氏商业电影的地位。
他俩像一对被婚姻合约捆绑在一起的夫妻,谁也离不了谁。电影圈的发行大佬、新影联总经理高军和两人都熟,他分析说:“好比夫妻七年之痒,有点审美疲劳,权衡着要不要继续一起过。这是利益的权衡、感情的权衡和未来预期的权衡。当然,中军可能会有点不是滋味,我为你做了那么多,让你成了百万富翁,你怎么还要自己干?”
冯小刚很认真。为了筹备新公司的事情,他找过两个人,希望他们能够加盟。一个是《甲方乙方》、《天下无贼》的编剧王刚,一个是后来《非诚勿扰》的监制、曾在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任职的台湾导演陈国富。
“我听冯小刚说过,如果今后真正独立,就想要这两个人。我可以给他谈钱拉投资,陈国富的脑子特别细致,又有国际运作经验,也可以帮他。”王刚回忆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曾经在北京亚洲电视中心工作,有过贷款融资经验。
出于某种预期,冯小刚并未把话说死。当时,王中军去冯小刚位于望京大西洋新城的工作室开会,筹备《天下无贼》剧本。冯小刚当众表示,这部电影仍然由华谊投资和经营,而不是自己新成立的公司。王刚还记得,当时两人还是挺好的,撕破脸就更谈不上了。
看起来,王冯二人的友谊并未因此受损。王中军坚持说没有刻意避险,“小刚不在我的公司,他的戏我也一样做。实际上就过渡了一部戏,但是谁又知道《天下无贼》不是华谊的呢?其实那个时候小刚不是华谊的导演,紧接着他拍《夜宴》又回来了。”
但是,这不是王中军第一次面临失去冯小刚的威胁。
2001年,冯小刚在《大腕》拍摄现场突发心脏病,送医院急救。那以后,就经常有人问王中军一个问题:“冯小刚病了怎么办?”当时甚至有个说法是“冯小刚一咳嗽,华谊就感冒”。一直以来,华谊的收入过度依赖冯小刚团队。华谊上市招股说明书列出的风险中就有一项:《集结号》和《非诚勿扰》两部影片约占华谊电影业务收入的40%和总营业收入的18%,“公司将积极采取多种人才管理措施来降低核心专业人才变动给公司经营业务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时隔三年,冯小刚出走事件又一次为王中军敲响了警钟—有什么东西能够代替冯小刚使公司平衡?
王冉(博客)曾经跟王中军提醒过:“如果你知道一颗星星早晚要掉下来,不如趁这个星星还在上面的时候用它的光亮发现下一个星星,你要培养新的增长点、产业链。”
他解释说:“冯小刚当然是能下金蛋的鸡,但是把任何导演定位为赚钱机器都是很危险的,因为他可能今天赚明天就不赚了。一开始,这个人对于做品牌和市场有帮助,但是长期来看,要做长线的公司,就要很好地利用这些短线的资产,所谓短贷长投,把短线的导演、艺术家们的资产变成长期的品牌、影响力和产业链,这个是最重要的。”
时过境迁,然而当时的事情并不像王中军后来回忆的那样轻描淡写。事实上,华谊兄弟在更早些时候就开始谋求一系列的资本运作,以建立“三大业务板块联动”和“工业化运作体系”的独特商业模式,最终使华谊兄弟成为一个传媒帝国。
冯小刚出走,王中军加快了对公司的布局。一年以后,王中军和冯小刚在宣传《天下无贼》的时候聊天,冯小刚说了自己做公司的一些烦恼,他顺嘴一说,“那就接着回来做吧。”
冯小刚坐下来,签署了他生命中和同一家公司的第二份合作协议。协议规定:华谊负责冯小刚执导影片的投资、经营或相关融资事宜;支付给冯小刚的报酬主要由签约费、片酬及电影利润分成三部分构成,另外还包括支付给冯小刚工作室的日常开支费用。其中还有一条:“若由于冯小刚个人健康原因导致其没有能力再履行合作协议项下的各项义务,则冯小刚还需按比例返还签约费给公司作为违约金。”
至此,冯小刚和华谊兄弟排他性的合作关系又一次以资本的方式稳定下来。2009年9月8日,双方在约满之后再度续约,合同至2011年到期。中间据说经成龙牵线,香港英皇开价1亿元挖冯小刚转会,但风波很快过去了。王中军说,“小刚没有瞒我,明确跟我说了……以我对一个朋友的了解,冯小刚跟我只是一个谈的过程,如果别人给了一个亿,假设我就给八千万,我觉得冯小刚也不会离开华谊,我有这个信心。我觉得未来几年冯小刚还一样是华谊最盈利的、最有影响力的亮点,他不可取代,继续拍几部好戏一点问题没有。”
像一个耐心、有远见的猎人,王中军松了一口气,“小刚现在说不想当老板,我对这个思路很支持,他没这个必要。”
冯小刚真的会在华谊退休吗?一位业界人士说:“我们不打包票这两个人会绑一辈子,到老到死的。英皇1亿挖不走冯小刚,万一米拉麦克斯出10亿美金,他走不走?很难说。只能说,目前他们的合作是稳定的。”
华谊:企业家圈子的故事
王中军是中国企业家里最懂电影的人,中国电影人里最懂商业的人
从一开始,电影对于冯小刚就是一门生意。从一开始,电影对于王中军更是一门生意。而且,以他的人脉资源八面玲珑,中国的企业界和电影界很早就打成一片了,很多企业家的段子在冯小刚的电影里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像《不见不散》里“炸喜马拉雅山”的台词,冯小刚就当面听牟其中讲过这个狂想,当时牟声称要拿两亿美元投资电影。《大腕》里的“搜狗网”、“不求最好但求最贵”,也是他们在饭桌上从张朝阳、汪潮涌等人那儿听来的。2002年,张醒生邀请一帮企业家去考察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项目,回来后王中军就让陆川拍了《可可西里》。《天下无贼》里的淘宝网、《非诚勿扰》里的杭州西溪湿地,则透露了王中军与马云的渊源……
王中军说他主要跟三个企业家圈子来往密切:亚布力论坛,田溯宁、吴鹰等人的“数字中国”,《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马云与王中军最早就是在这儿结识的)。马云、江南春投资华谊以后,他又跟沈国钧、郭广昌等浙江企业家经常混在一起。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王中军为人很低调,对人很客气,是个讲故事的高手。汪潮涌说,王中军是中国企业家里最懂电影的人,中国电影人里最懂商业的人。熊晓鸽记得,华谊耀眼上市后第二天,王中军就在他的办公室,说华谊其实还是很小的公司—2009财年,华谊总收入6亿多元,比前年增长48%,净利润8千多万元,比前年增长23%。“他脑子很清楚,现在好像看他运气不错,他是经过十几年走过来的,真的不容易。”
1994年,王中军从美国回来,和弟弟王中磊一起创办了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偶然的机会,他和华亿的董平一起投资了《荆轲刺秦王》、《鬼子来了》和《没完没了》,前两部赔了,第三部他当大股东,“让我占了一个很大的先机,我把冯小刚的价值继续放大了。”
王中军和冯小刚第一次见面是在冯的工作室里。当时,冯找了几个朋友来开会,商量着到底是拍《月亮背面》的电影版,还是拍《没完没了》或《一声叹息》。大家都没辙,围着桌子开始翻扑克牌算命。
当时在场的王刚回忆说:“这时候,董平和王中军进来了。你一下子就能看出这两人的不一样。董平刚运动完,穿着宽大的运动服,说,不管你冯小刚上哪一个我都投,我就认准你了。王中军是董平介绍来的,他瘦瘦小小的,人特别礼貌周到,说还是要看了剧本再决定投不投,另外,预算也要重新做。”
王刚问王中军:你到底想做成什么样的公司?当时王中军说,做出规模和效益,然后等待被收购。十多年过去了,后面这件事没有发生。
王中军原本是电影的门外汉,但他有很高的商业悟性和野心。很快,华谊以冯氏电影立足以后,他意识到:“影视的投资成本越来越大,再加上周期比较长,如果没有一个非常稳定的资金链,根本就玩不下去。华谊不能是一个人的公司,规模化经营太重要了,这正是我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并购的原因。”
这是一个严肃、渐进的商业路线图。2000年,华谊和太合合并,双方分别出资1300万元,占50%的股份。不久后华谊就收购了王京花的经纪公司,2003年收购西影发行公司,2004年收购战国音乐,2005年进入电视行业,收购天音传媒,收编了张纪中。没用几年,华谊就基本建立了从导演、演员、制作到发行、影院等完整的产业链。
很难说王中军没有从企业家朋友那儿得到点拨,他的资本运作手段渐趋成熟:与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合作《大腕》、《功夫》、《手机》等5部电影,华谊上了一个台阶。但双方没能参股后,从2004年起,华谊先后进行了三轮融资:2004年底,TOM集团和信中利向华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