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回洪湖。第三,红军已经没有弹药了,用刀杀我吧,子弹宝贵,留下子弹打敌人。”
夏曦紧皱眉头,示意快开枪。
随着一声枪响,名震遐迩的洪湖名将猝然倒地。
段德昌牺牲时,年仅二十九岁。
他的才华、战绩和情操,给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的上级、战友无不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扼腕叹息。同时,他的冤屈、遭遇过于离奇,过于典型,使他成为整个湘鄂西数以万计在内部“肃反”中蒙难者的代表。
尸体可以入土为安,但冤魂却不能随肉身飘然远逝。包括段德昌在内的无数冤灵需要用公正来昭雪和抚慰。
湘鄂西“肃反”是中共历史最为悲惨的一页,也是红军老战士痛心疾首、始终不能忘怀的心结。红二方面军战史曾经总结了湘鄂西内部“肃反”的四个特点:
湘鄂西的肃反,虽然也同全国其他根据地一样,是在当时中共中央总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有其显著特点。一是打击面宽。湘鄂西各根据地、军队、地方机关和人民群众中无一例外都开展了肃反运动,“左”倾统治所及之处,无不深受其害。二是时间长。大规模“肃反”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虽然区分为四次,但间隙都很短,或者没有间隙。三是由“肃反”发展到解散党、团组织和苏维埃机关,大大削弱了党的领导,导致了根据地和红军建设的大倒退。四是革命的骨干力量损失惨重。大批领导干部被错杀,而且以反第四次“围剿”期间战斗十分紧张频繁的时候捕杀的数量最大。军队的领导机关被严重削弱;地方党委、政权机构几乎全被摧毁。各级地方领导机关,完全没有力量进行有组织的动员、率领群众进行反“围剿”,失败之后则更少有领导群众做恢复工作的,以致苏区全部沦为白区,隐蔽斗争也很少坚持下来。这当然也同红军和各级地方机关仓促撤退、缺少坚持斗争的有力措施有关,但为害最烈、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摧残革命骨干,整垮了党的组织。这种情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是比较少见的,是湘鄂西革命斗争史上最惨痛的教训。
1945年,党中央在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任弼时详细介绍了段德昌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事迹,闻者无不潸然落泪。同年,党的七大正式为段德昌恢复名誉。1952年,毛泽东给段德昌签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烈士证。
段德昌虽然英灵早逝,但他的音容笑貌并未随着岁月而泯灭,湘鄂西苏区的百姓,特别是洪湖老区人民一直追思缅怀“火龙将军”的事迹。龚家墩的渔民为段德昌盖起了小庙,供 奉着他的牌位。小庙香火旺盛,前来烧香祭奠的人络绎不绝。他的牌位两旁抱柱上刻着一副对联:
生为民死为民为民而死虽死犹生;
爱洪湖战洪湖因湖负屈英灵常在。
<< 上一页 [11] [12]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