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华上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著名将领,从1928年参加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开始,邓华便随部队南征北战,戎马倥偬,并先后担任过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
骁勇善战的虎将
1910年4月28日,邓华出生于湖南省郴县永宁乡陂副村一个书香世家。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湘南起义,邓华积极投奔到工农革命军第七师,被任命为师政治部组织干事。1930年10月,邓华任红十二军三十六师政委,率红三十六师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作战。红三十六师因为运动神速,善于独立作战而被誉为“铁脚板”、“两足高度机械化”部队。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至1938年2月间,邓华先后担任独立团政委、独立师政委和第一军分区政委,率部深入敌后,参加开创晋察冀根据地的工作。1944年2月,中央军委组建机动旅教导二旅,邓华被任命为政委。
1945年8月25日,邓华前往东北。11月8日就任东北保安副总司令兼沈阳卫戍区司令。12月,任辽西军区司令员,指挥所部参加了秀水河战斗、解放四平保卫战。1947年4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司令员。善于审时度势,打没有命令的仗是邓华指挥作战的最大特点。
1949年1月,邓华率七纵参加解放天津的战役。4月,第四野战军组建15兵团,邓华任兵团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5月,邓华、赖传珠率15兵团南下,于10月14日攻占广州。邓华兼任广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广州刚刚解放,毛泽东就把目光投向了海南岛,并把指挥重任交给了邓华。在研究海南岛战役作战方案时,邓华最后决定采取“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大举登陆相结合”的作战方针。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这场史无前例的渡海登陆战取得全面胜利。毛泽东曾经指出:“如果海南岛战役晚打一个月,海南岛就可能成为第二个台湾。”在这一战役中,邓华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彭德怀的得力助手
海南岛战役之后不久,即1950年7月13日,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给邓华打来电话,告诉邓华:中央决定调他出任战略预备队第13兵团司令员,并说13兵团所部须立即北上鸭绿江地区布防中央还同时决定,组建以第13兵团为主的东北边防军,保卫东北边境地区安全。罗荣桓最后郑重地说道:还要准备在必要时渡过鸭绿江,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
中央军委的这个决定很特别,令许多人看不懂端倪。调13兵团到东北准备入朝,却不让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指挥,而是调15兵团司令员邓华去指挥。这是怎么回事呢?
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军队大规模入侵朝鲜。为预防不测,7月7日,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在会上,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均认为,黄永胜各方面素质均不如邓华,因此决定把他们两人对调,而且第13兵团所属的3个军都是四野的主力军,必须有一名更强的兵团司令去才好指挥。
周恩来、聂荣臻将会议决定报告了毛泽东。7月8日,毛泽东正式批准由邓华出任东北边防军第13兵团司令员。邓华接到命令后,向四野首长和军委提出,不能只调他一个人去,他要将第15兵团机关全部带去,以便于指挥。这一提议得到批准。
入朝后,邓华让彭德怀带来的人员到志愿军司令部各处担任正职,而让兵团原正职担任副职,他还开玩笑地对先期入朝的彭德怀说:“这会儿,你不再是光杆司令了,我和同志们努力当好你的助手!”
邓华还主动提出“让贤”。第3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率兵入朝,途经安东时腿伤复发,便留在国内治疗。9兵团司令员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