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刘翔的“目标论”
作者:陈鲁民
著名世界冠军刘翔在自传《我叫刘翔》第六章《我的对手》中谈到自己的成功诀窍时说:“我心里始终为自己制定一个超赶目标,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往前超越。”从他十几岁刚开始训练起,心里就一直有一个超越的目标,这个阶段他要超过哪个队友,下个阶段他又要超过哪个对手,他心里都有一本账,一个个新的目标激励着他不断去刻苦训练,超越极限。
刚入队时,他的超赶目标是同队的师兄沈真声,苦练几个月后,刘翔超越了沈真声:然后他又把下一个目标锁定在称霸全国、乃至亚洲近六年的陈雁浩身上,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他又超越了陈雁浩;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世界顶尖高手阿兰·约翰逊,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他和约翰逊大大小小比了十几次,全军覆没,没有一场胜绩。但成绩却从原来徘徊在第4、5名慢慢进步到了跻身前三名,到后来,一直是他拿第二名,约翰逊第一名。经过三年的拼搏,2004年5月8日,在日本大阪的国际田联大奖赛上,刘翔终于第一次战胜了约翰逊,从此,世界110米栏进入刘翔时代。
刘翔的“目标论”,对我们很有启发。现实生活中,不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制定目标。制定目标是个大学问,目标制定得好,实事求是,就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正确地向着目标前进;反之,如果目标脱离实际,就会事倍功半,劳民伤财,不仅容易挫伤积极性,浪费时间精力,也很难达到预定目标。
刘翔的目标就制定得很科学也很成功,他的“目标论”,至少有三点可借鉴:首先,他心里一直有一个超越的明确目标,而不是瞎练胡干,想到哪儿干到哪儿,始终做到赶有方向,学有目标。不是像我们有些同志,目标不明,心中无数,盲目跟风,乱赶时髦,今天学这个,明天赶那个,没个固定目标,结果学成“四不像”,整天瞎忙活,虽然费力不小,却一事无成。
其次,他选择的目标都很务实,距离自己相对较近,容易达到。当他初出茅庐时,没有犯一般年轻人易犯的好高骛远的错误,他选择的目标是比自己略强的师兄;他崭露头角时,又选定了全国冠军作为赶超目标;称雄亚洲后,才向世界冠军挑战,这样,一步步实现目标,也一步步走向巅峰。所以,一个人胸有大志固然值得肯定,但如果目标一下子制定得太大太远,则容易失之迂阔,难以实现。像刘翔那样,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实现一个目标前进一步,循序渐进,由近到远,才是科学而现实的选择。
再次,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奋斗。许多人制定了工作目标后,往往是高兴了干一阵子,没情绪了就歇上几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坚持精神,结果就很难实现目标。刘翔则不然,他用一个个新的目标激励自己不断去刻苦训练,坚持不懈,超越极限,为实现目标,用超人的努力,超人的付出,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样道理,我们要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不仅需要制定科学正确目标,更需要有为实现目标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如今,打破世界纪录后,刘翔又把自己的下一个目标定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冠军金牌上,祝他心想事成,自强不息,向着一个个新的目标挺进。(北京日报2006-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