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相
作者:陈鲁民
据说欧美“老外”聊天时有两个忌讳,一是不能问收入,二是不宜问年龄。中国人偏偏喜欢问,一见面说不到三句话,就要问收入几何,问年龄多大。人要是长得少相年轻,当然不怕别人问,有时还要故意卖个关子:你看我有多大?当别人估出的年龄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小几岁时,那个得意劲仿佛就像喝了几杯老酒一样。
可人要是长得老相,就会有不少尴尬事。我就不幸生得十分老相,二十出头时,脸上就有了“五线谱”,被人误认为二十七八,热心人就张罗着要给介绍对象。二十五六岁真到了搞对象的年龄了,抬头纹已经“沟壑纵横”,介绍了几个,一见面人家就怀疑我隐瞒了年龄,说我看着胡子拉碴的,有三十五六岁还差不多。最后,总算找到一个同样老相的姑娘,我看她像三十多,她看我像小四十,两人谁也不挑剔谁,倒也夫唱妇和,十分般配。
因为老相,最怕人家问年龄,倒不是自惭形秽,主要是嫌啰嗦,怕费口舌。人家一问年龄,我要是实话实说,人家就会面露怀疑之色,我还得解释说自己生得老相云云。久之,我也摸索出一条经验,不管谁问,我干脆一律按大十岁来报,免得麻烦,居然也没人生疑。
老相,当然也不全是缺点,有时也能占点“小便宜”。比如说,走在街上“辈大”。我不到三十就被人尊称为“老师傅”,四十刚出头即被小娃娃们叫爷爷,在大学里被称为“老教授”。喝酒时常被尊为上宾。一帮不甚熟识的人坐在一桌,我总被让在首席或次席,端上鱼来,鱼头冲我的时候居多。出差在外,老妻绝不担心我拈花惹草:就你那又老又丑的样子,除了我没人稀罕你。坐车时有人让座。自打过了四十五岁,坐车时就遇过几回给我“老人家”让座的好事,初时我还不大自然,后来渐渐也习惯,谁叫我这么“老”呢?
老相,最让我难忘的是,我在三十五岁申报副教授时大受其惠。那时大家的思想还不大解放,觉得三十多岁就评副高太年轻了,虽然我成果不少,教学也不错。评委们在酝酿时,倾向性意见是先搁一搁,明年再说。可是当我和评委们面对面答辩时,一见到我这副未衰先老的尊容,评委们的意见产生了急剧变化,压倒性的意见立刻变成:少年老成,不年轻了,老成持重,该过了!于是,我顺利通过答辩,成为本单位最年轻的副教授。
造物主是公平的,当它给你带来某些缺陷时,也一定会给你以补偿,我信这个理。 (重庆晚报2006-08-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