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母一片孝心
生命需要憩息,温暖无比的家奏出的是一支支如梦的小夜曲。生命需要宁静的港湾,生命之舟历尽漂泊颠簸之后,在这系缆小憩,筹划另一次漂泊。有一个温馨舒适的家,有一个两代人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家,更是人生最宽慰的乐事。而父子之情、母子之情便是这世界里永不熄灭的灯火!
读一读
一窗明亮的灯火,一身温柔的宠爱,曾是我少年的梦想。任凭月黑风高,霜雪遍野,甜蜜的家是最安全的堡垒。闩起厚重的大门,就把阴寒和危险关在门外。有父亲的肩膀,来扛起灾难,有母亲细微的关怀,抚平心灵忧患的波纹。这样,就拥有完美的世界了。
——郭 枫
孝敬父母是做人的起码道德
孝敬父母是我们这个有著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开始,孝德就被人们当作“仁之本”。“百善,孝为先”成为人们立身处世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最根本的道德信条。
今天,我们要求中学生要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首先就要关心自己的父母。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孝敬的人,能为他人、为社会、为祖国献出爱心?
赏析孟郊《游子吟》
活动设计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朝孟郊《游子吟》,作者为什么把母爱比喻为春天的阳光,用小草比喻儿女?诗作的最后一句怎样理解?请说说寸草报春晖的道理。
是的,父母对儿女的恩情像大海一样深厚。中学生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到今天,父母的操劳是无法计算的。当你还很小时,父母一滴奶、一口饭、一把屎、一把尿地侍候;上学了,父母在照料生活的同时,还要操心你的学习;你病了,父母求医找药,日夜守护。为了孩子,父母可以作出一切牺牲。大家可曾静静地想过,十多年来,你的父母为你倾注了多少心血?
父母对儿女的恩情,又是无私的。父母爱儿女,是无条件的爱,完完全全是一种崇高的、自然的爱。如果你问自己的父母:“你们为什么对我这么好?”你的父母一定会这样回答你:“不为别的,只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这种完全出于一片爱心的亲情,无条件的施予,而不计回报,是多么崇高而伟大!
父母对儿女的恩情,这样深厚,这样无私,孝敬父母实在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起码道德。
从古到今,有许许多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
事例一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二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事例三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著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孝敬父母,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使父母精神上得到宽慰。作为中学生,早晚起居,要向父母问好;外出之前,要主动告诉父母去什么地方,做什么事,什么时候回来;要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情况,虚心征求父母的意见;要准确地记住父母的生日,组织全家为父母祝贺生日;重要节日,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小纪念品或用自己节省的钱为父母买一件礼物,等等。
孝敬父母,还应该表现在对父母的理解上。我们的父母,由于爱子女心切,由于对子女的前途考虑得较多,他们更关心子女的考试成绩及在学校的名次,有时可能对你的要求过于严格。作为中学生要正确地对待这种严格要求,无论父母对你说多么重的话,我们都要深深体味其隐藏著的那一片深沉的爱,不应该让他们生气、伤心、失望,更不应该存有逆反心理,要尽可能地、尽自己最大努力按父母的要求去做;对父母的批评教育,千万不要顶撞,如有不同意见,可以事后心平气和地予以解释,绝对不能对父母发脾气;父母如有过错,在规劝时,也要做到态度诚恳,言辞委婉,使父母乐于接受。百孝,顺为先。我们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可能文化水平较低,有的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这都不妨碍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对他们的尊敬,“儿不嫌母丑”,再有缺点的父母毕竟是我们自己的父母!我们应该尊重他们,不要随意指责他们。
有人说,不孝敬父母的人绝不是一个能够信赖的朋友。这话是对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学习成绩再好的学生,如果不孝敬父母也不能算是一个好学生。每个中学生要做一个文明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首先要在孝敬父母这一项考核中争取满分。
孝心需要行动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基本准则。
孝敬父母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必须体现在行动中。一个行动,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行动,也比那些美丽动听的夸夸其谈强千百倍。
读一读
孝顺的女儿 活动设计
从前有位母亲,她有7个女儿。有一次,母亲因事到一位远方亲戚家住了一个星期才回来。当母亲走进家门,女儿们十分亲热地围了上来。
大女儿说:“我思念您,就像种子盼望阳光一样。”
二女儿接著说:“我等您,就像干旱的土地盼望甘霖一样。”
老三说:“我想您都想得哭了,就像幼小的雏鹰想念老鹰一样。”
“没有您我感到非常痛苦,就像蜜蜂没有花儿一样。”四女儿抢著说道。
老五低声说:“我梦见了您,就像玫瑰花梦见露珠一样。”
“我望眼欲穿地张望您,就像樱桃园张望夜莺一般。”六女儿说道。
只有小女儿什么也没说,她为母亲脱下靴子,并为她端来一盆洗脚水。
议一议
同学们,故事中哪一个最孝敬父母呢?为什么说孝心需要行动?
正像一首歌里唱的:“爱的不必说,爱就需要做。”一个行动,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行动,也比那些美丽动听的浮泛语言强千百倍。
读一读
我国民间也曾流传著这样一则故事:
三位母亲从集市上采购归来,各自提著装满蔬菜的篮子,边聊天,边向村里走去。一位母亲说:“我儿子可听话了,书读得很好,将来说不定有大出息。”另一位母亲也自豪地夸赞著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脑子可灵了,别人都说这孩子将来会发大财的。”可当第三位母亲说“我的儿子厚道,知道疼人”的时候,前两位母亲听了却不以为然。母亲们走累了,盼望著快到家。村口到了,三位母亲的儿子正巧都在村口玩,见到母亲归来,前两位母亲的儿子无动于衷。只见第三位母亲的儿子飞快地跑过来,接过母亲手中的篮子,并向母亲道了声:“辛苦了,母亲。”第三位母亲对另两位母亲说:“咱们三家我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想一想
同学们,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把爱心、孝心化为行为,无须我们挖空心思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实际上还是那句老话: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正像一位中学生朋友自己体会的:“父母的爱到底有多深?从小到大只看到他们总是赶在前面为我们开路除荆。现在,也让我们尽一点自己的力,使父母感到儿女离他们很近很近。”
是的,孝心需要行动。比如,父母身体不舒服时送上一杯水,或帮助轻轻盖好被子,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行为都能使他们感到温暖,身体会不知不觉地好很多。许多同学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妈妈买菜回来,自己主动去接一接,妈妈高兴得合不拢嘴;自己动手洗了衣服或者主动拖了地板,爸爸、妈妈发自内心地高兴;自己给奶奶送上一杯水,奶奶会露出幸福的微笑。事不在大小,关键要行动。
将爱心付诸于实践,将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父母,理解父母,以实际行动去爱父母,非但不是辛苦疲惫的事,而是令人愉快喜悦的事。“只要我们人人都付出一点爱,这世界就会充满阳光。”
敬礼,爸爸妈妈 活动设计
活动目的
通过“知父母、爱父母、敬父母”的教育,激发学生爱父母、敬长辈的情感。
活动内容
开展“敬礼,爸爸妈妈”活动,激发爱父母、敬长辈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布置收集孝敬父母的故事和格言。
2.拟定《孝敬父母十要十不要》《给爸爸妈妈的致敬信》。
活动过程
1.主持人:我们的爸爸妈妈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多少个日日夜夜陪伴我们,我们对父母的敬意像涓涓流水那样绵长,像浩浩海洋那样宽广。
2.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四部分“孝敬父母”的第29—32条。
3.由一至二名同学讲夸父母的故事。
4.请几名同学讲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和格言。
5.请班长宣读《孝敬父母十要十不要》。
6.主持人宣读《给爸爸妈妈的致敬信》。
7.全班同学深情地唱《爸爸妈妈我爱您》。
活动设计说明及实施建议
尊重父母的意见、接受父母的教育,既是社会、家庭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初中生独立意识在不断增强,但过于自信不愿意父母过问自己的事情,甚至有抵触情绪。开展本次活动就是要消除或防止这种心理障碍。本活动题材广泛,活动难度大。要认真准备,才能及时完成,收到好的效果。
谈“勤劳俭朴,孝敬父母” 活动设计
活动目的
通过交流,自觉做到“勤劳俭朴,孝敬父母”,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活动内容
谈“勤劳俭朴,孝敬父母”的心得体会。
活动准备
1.推举“勤劳俭朴,孝敬父母”做得好的同学3—5人。
2.推举出来的同学准备好书面发言材料。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课题。
2.“勤劳俭朴,孝敬父母”做得好的同学谈体会。
3.主持人总结。
活动设计说明及实施建议
1.要求深入了解,慎重推举,充分准备。
2.有针对性地指出一些不好现象,以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