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人物档案资料名人名言生平作品主要事迹佳句轶事世界明星中外传记成才故事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我教《隋宫》

李商隐的《隋宫》,是一首不太出名的诗。下面是原诗。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这是一次比较大型的公开课比赛。这次大赛将评比出山东省第一届教学能手。全省的老师都比较重视。大赛前半年,大约是1990年12月份,各地市已经选拔出自己地市的教学能手。也是通过讲课的方式选拔出来的。 
1991年4月份,省里将讲课的竞赛的课文篇目下发到各地市,各地市将篇目再下发到各学校。我拿到篇目时已经是5月初了。拿到篇目一看,我惊了,一共20多篇,几乎是按照当时的教学进度所剩余下的所有篇目,而且分散在一二三三个年级的三本教材上。就抱怨说,这样的篇目,还不如不发,还不如下通知说,按照正常教学进度,剩余的所有的篇目都是讲课比赛的参赛篇目。当时我还上着两个班的课,并且当班主任,时间上非常紧张。只好一边正常备课上课,一边浏览20多篇课文。说准备,实际上已经无法准备。所有20多篇课文,我都教过,因为我已经从教十年了,不少课文我还不止教过再两三遍。 
省里比赛,实际上就是增加难度,就是为了真实检测全省参赛教师的一个“能”字,因为评比的是省级教学“能手”! 
记得是下午起程去济南,坐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我还在默默背诵课文。我有一个习惯,讲课前我从来不背诵教案,实际上我也很少写详细的教案,而我却往往习惯背诵课文。我清楚记得我一路上复习背诵了十几首古诗,有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姜夔的《扬州慢》,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这些诗歌,我早在大学时期就烂熟于心,但拥挤的车上不能看书,也没有心思看书,只好默默念经似地背诗。我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对你所教授的课文,达到烂熟于心的地步,那么,讲课就大体有数了。 
住在济南师范学校校内西侧的一个宾馆里,有些阴暗。匆匆忙忙吃过晚餐后,就到教务处去“抽签”。当时,我心中默默期望让我抽到王维的《山居秋暝》。此诗比较小巧玲珑,比较好把握,讲好应当胸有成竹。 
然而,展开签纸,我顿时失望,是《隋宫》! 
是李商隐的,是非常不著名的一首诗。 
回到宾馆,已经是晚上六七点钟了。我要到第二天上午第三节课讲课。手头没有什么参考资料。 
仔细揣摩这首诗,觉得还是有许许多多可以挖掘的,可以出彩的地方。 
我仍然没有写所谓的教案,只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零零散散地记录在草纸上。看到许多参赛的老师忙着借参考书,借字典,而我却带着一种十分散淡的心情,静观一切。绝对不是胸有成竹,而是觉得,反正已经是这样了,是好是坏已经决定了。如果你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如果你平时积累不够,那么,现在再忙乱,恐怕也于事无补或者没有太大的补益。所以,我坦然。 
第二天,我提前十五分钟走进合堂教室,熟悉一下。 
学生在离上课五分钟的时候,才进来。当时,我对讲课好坏已经置之度外,所以心情出奇地平静。我还故意跟第一次见面的学生开着玩笑。学生见到陌生的老师跟他开玩笑,反而显得拘谨。 
我估摸上课铃快响还没响的时候,抛出一个谜语。 
“上面有半边,下面有半边,中间空半边,左面除去半边,最后还剩下半边。请同学们打一个字。” 
学生活跃起来。 
有学生举手,他说:“是‘片’字,‘一片’的‘片’字。”我问他如果是个“片”字,如何解释谜面。他脸红了,答不上来。又有同学说是“卡”字,也有的说是“尖”字,同样不能解释谜面。 
我又读了一遍谜面,我把“有”“空”“除”“还”字音读得特别重,并进一步解释“上面是‘有’字的半边……”。有的学生已经开窍,一男生脱口而出是“随便”的“随”字。我让他走到台上来,在黑板上写出这个字,并进行解释。结果,在我的指导下,他写成“隨”字,然后,我问他:“这是个什么字?”学生答不上来。我就说:“这就是‘随便’的‘随’字呀,不过是繁体。”全班同学恍然。 
我接着说:“我最喜欢这个字。这个字可以组合许多词,都是我喜欢的,譬如,随和、随便,我的课上,就喜欢同学们随和一些,随便一点,千万不要拘谨。”同学们露出一片欣慰的笑意。 
我仍然不放开这个字,我说,今天我们讲的课是“隋宫。‘隋宫’什么意思呢?” 
“隋朝的宫殿!” 
我说:“别想当然!请认真看书再回答我。” 
看书后,我请一个同学回答。她说:“隋宫,指隋炀帝杨广在江都(现在江苏省扬州市)所建的行宫。”我称赞她看书认真仔细。 
“这个宫殿是随便可以走进去的吗?”学生回答当然只能是杨广自己进入。我接着学生的话头说,“所以,我把“走之”去掉,顺笔又写了一个“宫”字。课题就板书出来了。 
我让一个学生朗读一遍。他读把“宜”读成了四声,我说应该读成二声。 
我给同学们解释,“紫泉”本来是一条小河流,本来的名字叫做“紫渊”,想想,诗里李商隐为什么把“渊”字写成了“泉”字? 
有的同学说,是为了押韵吧?我说“渊、泉”属于同一韵母,都是an,只不过声调不一样。我启发说,从唐朝历史角度想想,对唐朝皇帝非常熟悉的同学才可能找到答案。 
一同学站起,不敢十分肯定地说,是不是避讳唐高祖李渊的字呀! 
我肯定他回答正确。同学们都以敬佩的目光看着他。 
“‘紫泉宫殿’,宫殿建在一条河流旁边,或者,一条曲曲弯弯的小河,从宫殿里流出,能够衬写出宫殿的什么特色?” 
“环境很美。”“环境优雅。”“让读者想起整个宫殿来都十分美丽。”同学们回答。 
 “‘宫殿锁烟霞’,也就是说,宫殿被烟霞所笼罩,这,写出宫殿的什么特征?” 
“高大,宫殿很高!”“非常雄伟吧。”大家答。 
一同学说:“宫殿上面烟霞缭绕,也十分美丽呀!”我肯定他的这个想像十分出色。 
我又进一步说:“大家再仔细想想,‘锁烟霞’三字,你还可以觉出什么?” 
一学生站起来说:“宫殿是空的。一个‘锁’字表明,没有人来住,只有烟霞来光顾.” 
“概括地说,首句写出了宫殿的什么特点?” 
“美丽、高大、闲置”,“雄伟、壮丽、空锁。”同学们答。 
有同学悄悄说,“雄伟、壮丽,那不成了天安门了?” 
我说:“雄伟、壮丽,不只可以描写天安门,还可以描写所有具备这种特征的宫殿,甚至雄伟、壮丽,也可以描写高山呀!” 
我进一步引申到第二句,“紫泉宫殿建立在他的国都,如此雄伟,如此壮丽,可是隋炀帝杨广却不住,仍然‘欲取芜城作帝家’,这表明隋炀帝杨广什么特性?” 
一个同学举手,我示意他站起来说,他说:“欲望无边,贪得无厌。不仅住宫殿,还要建行宫。” 
“好,这个评价一针见血。大家把‘贪得无厌’四个字标在这句话的旁边。这两句话,实际上就是为了揭露隋炀帝杨广的贪得无厌的。大家想想,首句就是极力渲染宫殿之美,渲染它越美,那么,‘欲取芜城作帝家’就越加显示出他的贪得无厌,欲望无边。”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请一个同学把这两句解释一下。” 
一同学拿课本念:“如果不是因为隋朝政权转到李渊的手中,杨广的船队也许会游得更远,游到天涯海角。玉玺,这里作隋朝政权的象征。日角,额头隆起像日头;古时候的相士编造说帝王有这样的天生贵相;这里指李渊。锦帆,用锦缎制成的船帆,这里指杨广的游船。” 
我肯定该同学解释非常准确。同时我问:“如果不考虑音韵因素,‘玉玺’能否改用‘政权’或者‘天下’,‘锦帆’能否改用‘船队’?” 
她回答:“不行。因为那样就不含蓄了。” 
“是不含蓄还是不形象?” 
她答:“既不含蓄也不形象!” 
我肯定道:“玉玺和锦帆,都是非常具体的东西,可感可看,非常具像化。用这样的词来表现天下政权,表现浩浩荡荡的船队,的确既形象又含蓄。” 
我又提问:“大家想想,作者李商隐是否十分相信、十分肯定,杨广的政权不被李渊代替的话,那么杨广就一定会带领船队游玩到天涯海角?请根据诗歌的具体词句来回答。” 
课堂上沉寂了一会儿。有同学举手。 
他说:“我觉得,作者李商隐对此应该十分肯定。” 
我提醒他说理由,他说:“三四句是紧承着一二句的。既然一二句是说杨广的贪得无厌,欲望无止境,那么,这三四句同样是说,杨广如果不丢失政权的话,那么,他在位一天,就会游玩一天。如此下去,他就会游玩到天涯海角的。” 
我承接他的话说:“依你的话说,作者已经彻底看透了杨广了,非常肯定杨广一定会游玩到天涯海角了。”他点头。 
我开始寻找不同意见者。“谁的观点与他不同?也就是说,你认为,作者李商隐并没有十分地确定杨广一定会游玩到天涯海角。” 
只有一个同学举手,是位女生。她说:“我觉得,作者是不确定的。因为,他这里用了一个词是‘应是’。” 
我说:“哦,你是说,‘应是’这个词是不确定的意思。你说‘应是’是什么意思?” 
她说:“是‘大概可能’的意思,‘也许可能’的意思。” 
我有些惊喜:“这个同学理解非常到位,她紧紧扣住了具体的字词来理解,来把握。” 

我走回到刚才那位同学跟前。“你们两位都不要坐下,你们两个,一个觉得作者李商隐已经十分肯定杨广会游玩到天涯,一个觉得作者并没有十分肯定杨广会游玩到天涯。请你俩各自辩解一下吧。” 
没想到,我的话音没落,那个持肯定意见的同学收回了自己的意见,他说:“我同意她的意见。我刚才的话没有道理,她的话才有说服力。她抓住了‘应是’这个词。‘应是’就是不十分确定的意思。” 
“也就是说,大家都同意,作者李商隐在这里只是一种猜测,他也不能确准政权不丢的话,杨广一定会游玩到天涯海角。” 
大家都点头,尽管有些同学仍然有些犹疑。 
我有些着急,因为我刚刚点了一把火,本希望这把火能够熊熊燃烧,希望不同意见的双方唇枪舌剑,可是却突然熄灭了。 
我于心不甘! 
同学们同意得太轻易了,太缺乏深入思考了。 
为使学生往深处考虑,我就顺着话题发挥下去,以使同学们发现结论的不周密处。 
“更进一步说,李商隐并没有看透杨广,对杨广的本性并没有十分的把握,李商隐认为,尽管杨广其人贪得无厌,但是,他如果继续往南游玩的话,还可能有突然省悟的一天,会幡然悔悟。所以,作者李商隐在这里使用一个不确准的词儿――‘应是’,表达自己推想、猜测的意思。” 
终于,有同学发言了。 
他站起来:“老师,我觉得这样说似乎不对。其实,李商隐是看透了杨广的本性的,在李商隐看来,杨广这个人就是至死不悟,死不悔改!” 
另一个同学接着说:“李商隐看来,杨广就是那种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无赖。” 
又一个同学说:“如果不丢失玉玺大印,杨广必定会游玩到天涯。” 
我打断同学们的话头:“原来你们都认定了作者李商隐看透了杨广,可是,怎么解释李商隐在这里用了‘应是’,为什么不用‘必是’?如果这样写‘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必是到天涯’不更恰切表达看透杨广的意思了吗?” 
学生有些急,“不对,用‘必是’,不如用‘应是’更含蓄。” 
“用‘应是’更具有讽刺效果!” 
我进一步说:“同学们这样一说,哦,我忽然有些明白,用‘应是’在字面上似乎显得轻巧,可是讽刺力度更深,挖苦意味更强。我给大家读一读吧,我想像,李商隐就坐在杨广的对面,他非常看不起杨广,可是他又想耍弄一下杨广,讽刺挖苦一下杨广,李商隐就说,杨广呀,杨广,(你的)玉玺-不缘-归日角(的话),那么,(你的)锦帆-应是-到天涯(了吧),呵,是不是呀?呵……” 
我绘声绘色地模仿着想像中的李商隐,我的语调非常轻飘,非常口语化,根本不是在字正腔圆地范读,而是在极力轻松地模仿着想像中的李商隐与杨广谈话、想像着李商隐在逗弄、耍弄杨广这个泼皮无赖。 
我的绘声绘色的模仿刚刚落声,教室内顿时一片掌声。 
我立即总结道:“实际上,是以表面上轻巧的字眼表达深度的讽刺之意,以‘应是’的揣测表达‘必是’的判断。” 
进入“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两句,牵扯到两个历史事实,即“腐草无萤火”和“垂杨”。 
“请一个同学讲讲‘腐草无萤火’是怎么回事?” 
“杨广在洛阳和江都征集过萤火虫,在夜晚游乐时放出看萤火。”一个学生站起来读课本上的注释。 
“‘垂杨’是怎么回事?”我问。 
学生答不上来,只是猜测:“就是河边上长着垂杨柳呗。” 
我补充道:“杨广在洛阳景华宫时,曾经派人搜求萤火虫好几斛,斛,一种量具,一斛相当于十斗,夜间游山时放出萤火虫,整个山谷一片光亮,杨广就以此为乐。据说江都有放萤院,相传就是隋炀帝放萤的地方。还有植柳,说的是,隋炀帝开通运河由汴口到长江的一段,沿着堤岸1300多里地,遍植垂杨柳,后世人称‘隋堤’。” 
我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两句诗的妙处。但是直接讲这两句诗的妙处,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容易理解。 
于是我按照备课时的设想进行,我说:“我想把这两句改写一下,大家跟原诗对比一下,看看好不好?我这样改,‘当年腐草捉萤火,千里运河植垂杨’。”同时,我把昨天晚上的小黑板拿出来,上面就写有这两句。 
我同时提醒学生:“相互比照时,不要考虑音韵方面,而只考虑内容方面。” 
有学生举手。他说:“我觉得不好。”我示意他说出原因,他说,“老师你改的那两句只是叙述一种历史事实。” 
我反驳道:“只是叙述历史事实有什么不好?原诗也是在叙述事实呀,你看,‘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人家说的既有历史事实,也有当今的事实。”学生答,他已经抓到了要害。 
“哦,我改写的这两句,只有历史事实,只是历史事实的一般描述,而原诗两句,既着眼于历史事实,又着眼于当今的事实。也就是说,形成了一种对比。什么对比?” 
学生答:“是古今对比!” 
我抓住不放:“请你抓住具体字词来说说。” 
学生说:“这里有‘于今’,同时有‘终古’。” 
“‘于今’怎么样,‘终古’又怎么样?”我追问。 
“于今腐草无萤火,显得非常热闹;而终古垂杨有暮鸦,显得非常凄凉。”学生说到了点子上,说到了诗句的妙处。 
“好,确实如此!”我表扬他。 
同时又引导,“谁还能补充一些吗?大家想想,萤火多么光亮,多么繁盛,而暮鸦,多么压抑,多么凄凉。” 
又一学生举手,我示意后,他说:“这里有兴亡的对比,有盛衰的对比。萤火似乎成了兴盛的象征,暮鸦似乎成了衰败的象征。” 
他的话赢得了掌声。 
“对,这两句实际包涵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慨呀!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皇帝在位时总是以捉萤火放萤火这类事情为乐,那么,等待他的就只有暮鸦声声!” 
至此,全诗已经欣赏了四分之三,我想回头把头绪整理一下。 
“大家看看,一二句说的是‘出游’,三四说的是‘灭亡’,五六句说的是‘亡后’,”同时我在黑板上也竖着写出上面六个字,“诗歌写到这个地方已经写到了尽头,从出游一直写到亡后,往后已经没有什么可写的了。大家想想,是不是已经没有东西可写了?”学生点头。 
“如果为了凑数,硬凑上八句,那么,顶多再加上两句议论、劝诫的话,什么‘后人莫学隋炀帝,荒淫误国被人骂’之类。这样诗的结尾就非常没有意思了。看看李商隐这位诗人大家是怎么写的?”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我问学生:“两句是议论吗?”, 
学生答:“是描述。” 
“是对什么的描述呢?对真实事实的描述,还是对想像的描述?” 
学生答:“是对想像情境的描述,对杨广死后的情况的想像与描述。” 
“这就是穷追猛打了。作者对杨广,不但追击到灭亡之后,还要追击到地下!想像杨广的灵魂会不会悔改。大家看看,杨广到了地下之后,他的灵魂悔改了没有呢?” 
“没有!”学生答。 
“陈后主是谁?”我问。 
一学生站起来念注释:“陈后主,叫陈叔宝,南北朝时陈朝的最后的国君,因为荒淫灭国。” 
“陈后主也是一个荒淫国君,大家是否知道陈后主的陈国是被谁灭的吗?” 
 学生答:“不知道。” 
 “就是杨广呀!是亡国之君灭了亡国之君,而又步亡国之君的后尘。”我说。 
“如果三四句中‘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是说杨广‘不见棺材不落泪’的话,那么现在他已经死了,成了地下鬼了,应该落泪、悔恨了吧,可是呢,他仍然不落泪、不悔恨,可以说是什么呢?――” 
“――见了棺材也不落泪。”学生顺口而答。 
“对,死后他的灵魂仍然淫乐,仍然要做风流鬼,仍然惦念着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惦念着想欣赏荒淫舞曲《玉树后庭花》。”我接着发挥道。 
但是学生们仍然没有注意到两个词的妙处,这两个词是“若逢”和“岂宜”,难以体会这两个词的表现力。 
于是,我便这样问:“同学们,我问大家两个问题:第一、你们说假如人死后真灵魂,杨广的灵魂会不会去找陈后主?第二、假如杨广和陈后主真的在地下见面了,那么杨广会不会询问《玉树后庭花》?” 
学生们不假思索回答:“会”“当然会!”“一定会!” 
“那么,我把‘若逢’二字改成‘必逢’,‘岂宜’改成‘一定’,好不好呢?”我问。 
学生沉吟片刻,有的读出了声音,在推敲这两组词语。 
“老师,我觉得那样改动之后有些死板!”有学生发言。 
“不如原诗更活泼。”一个说。 
“不如原诗更有意味。”又一个说。 
“也就是说,不如原诗更耐人咀嚼,更灵动。请大家把李商隐这两句诗反复吟诵一下,你是不是觉得李商隐这个人就在眼前呢?如果他在眼前,他是个什么形象?”我进一步启发。 
“应该是一副轻轻松松的样子。”一个说。 
“是嘻嘻哈哈的,不十分严肃的。”一个说。 
“好像跟杨广在开玩笑。”又一个说。 
“那么,换成‘必逢’和‘一定’后,大家再读读,再想像一下李商隐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形象?”我说。 
“李商隐的表情很严肃。” 
“面无表情地斥责杨广。” 
我说:“哪一种情况表现出来的讽刺、挖苦、蔑视之意,更强烈、更尖锐?” 
“轻轻松松的那一种。”学生一致同意。 
“也就是说,如果用词过分肯定,过分强烈,表达出来的效果,却不一定强烈;而用词看似不经意,词义也不确定,但是表达出来的效果,却十分强烈。大家看看,若逢、岂宜,都是这样的词,表现效果却出奇地好。请大家记下这样一些话,叫做‘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大家体味一下这首诗中的用字,都具有这种特点。譬如,不缘、应是、于今、终古、若逢、岂宜,这六个词,都是平平常常、平淡无奇的,可是它们的表现力却非同一般,真可谓平字见奇。”我把“平字见奇”四个字写在黑板上。 
“这首诗是咏史诗。一切咏史皆以讽今为目的。咏的是历史,却都是写给当朝皇帝的。李商隐这首诗,也许在告诫他们,统治者的行为本身,往往是国家兴亡、盛衰的的根本原因。勤俭为民,当朝就会走向兴盛;奢侈为已,铺张淫逸,当朝就会走向衰亡。曾经有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做‘成由勤俭败由奢’,大家知道作者是谁吗?”学生回答:“不知道。”“就是本诗的作者李商隐。在此意义上,岂宜重问后庭花这句话,是问杨广,也是问唐朝当朝皇帝,更是问后代的封建统治者。” 
当我讲到这里的时候,有些激动。教室里鸦雀无声,看得出同学们有些震动了。 
剩下的时间,我让学生把这首诗背诵出来。 
最后,在大家的齐背声里,我喊了一声“下课!” 
一共有四个评委,讲完课后,评委让我先别走。问我哪所大学毕业,又问我平时是不是研究古典文学,还问我平时喜欢读什么书。并且让我跟他们一同去吃饭。 
我想,评委对我有兴趣了,既然有兴趣了,那么一定有门。 
大约一个月后,我已经快要把这件事淡忘了。 

 

 

 

相关人物

王维  王羲之  王献之  王建  杜甫  杜夔  杜预  杜如晦  贺知章  韩愈  贾岛  江采苹(梅妃)  姜夔  林逋  李肇  李白  李治  李适  李豫

相关文章

不绝的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赏析   雨也绵绵 情也悠悠——《夜雨寄北》赏析   咏落花,托幽怨——李商隐《落花》赏析   李商隐的诗   《锦瑟》鉴赏   《锦瑟》今译   爱情的绝唱 诗作的奇葩——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风飘调远,蕴味深长——李义山《夜雨寄北》的解读   商隐咏史   人生价值的悲剧式拷问(充实篇)——李商隐《锦瑟》赏析   古 诗 两 首   李商隐   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解读   李商隐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   嫦娥·李商隐   嫦娥   隋宫   瑶池   贾生   李商隐的诗   锦瑟   无题   《无题》(相见时难)课堂实录

古今中外人物大全,世界人物介绍,著名人物资料,企业家、名星、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个人资料个人简历作品

| 联系站长 | 按拼音检索人物 | 现代人物分类索引 | 古今中外作品 | 教育教学资料 | 职业培训资料  |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 CopyRight 1998-2028, 1-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