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渔夫的故事”想到的
|
由“渔夫的故事”想到的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实验小学 邓 娟 拜读成都教育学院陈大伟老师的《新课程的故事与解读》一书,其中很多故事我都很喜欢。记得当中有这样一个“渔夫的故事”:有个渔夫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称为“渔王”。可是当他年老时却十分苦恼,因为他三个儿子的捕鱼技术都很糟糕。老渔夫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从孩子小时侯起就手把手地、一点一滴地将所有自己常年积累的经验教给了儿子,可是最终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比不上技术比自己差的那些渔夫的儿子。后来一位路人道出了其中的玄机:渔夫只传授给儿子技术、经验,却没有告诉他们自己的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和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反思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老师们每天不辞辛劳地工作,把课堂上那40分钟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上,讲、讲、讲!恨不得将自己所知道的所有东西都灌输给学生。老师真的像春蚕,如蜡烛。可是到头来,我们的弟子们又表现得如何呢?当然,令我们欣慰、骄傲的学生很多,可厌学、逃学,逆反心理特别强,专门和大人对着干,气得家长、老师捶胸顿足的孩子也不少呀!长此以往,中国的教育将走向何方?中国的孩子又将变得怎样?这严重的后果令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细细地思考个中原因究竟是什么?老师、家长一包到底,孩子缺乏自主自立的精神,缺乏战胜困难、坚强的意志力,缺乏合作的机会,自然也就缺乏非凡的合作精神……而这一切又都是成功人士的人格特点。所以有的时候真的是:爱太多,也是一种负担! 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等等,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我认为课程目标的设定也不应该由教师完全在上课前设定死,而应该在上课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改变。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我们以前常用的“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背后隐藏的危机就是孩子未经过思考。老师说前半句,孩子们异口同声接后半句。如果问题的答案是学生都知道的,那这问题就是废话!问题应该从孩子当中来,由学生的需求产生问题,这样的问题指向才是学生真正愿意学,并学得有意义的内容。在课堂上,我常常在给孩子充分的读书时间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明白?接着我再鼓励孩子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能力,试着解决一些浅显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在合作学习之后筛选下来的疑难问题才是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的材料。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保持强烈的学习愿望。如人教版四册识字学词学句(二)第四课,文中包括八对意思相反的词语及相应的句子,每对词语都出现在一个句子里。这些句子大都是格言警句,都说明一定的道理。既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又要弄明白那些相对复杂的名言警句的含义。教学任务相对较重。这样一篇课文如果面面俱到地讲,课堂上的40分钟平均用力,一来时间紧,教学任务不一定能够完成;二来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也容易疲倦。总之一句话: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很累,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我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小组学习的优势,在指导学生熟练地通读全文,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请他们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说说自己的已知和疑惑,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解决一部分问题。剩下不理解的“做事要有始有终”,“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办事要分轻重缓急”就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全班同学一同学习的内容。这样,不管是小组内还是全班的学习目标都不是老师硬性规定必须达到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基础提出来的,所以他们会很积极地为了达成目标而努力,从而在各自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课堂上,学生不仅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好,而且学习效果佳! 学生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明天的社会既竞争激烈,又需要密切合作,因此,我们今天教育学生就更应该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让我们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让他们经历习得知识的过程。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渔夫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由“渔夫的故事”想到的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渔夫的故事》阅读提示 |
下一篇文章: 《渔夫的故事》文本链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