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②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③”,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④”“后印象派⑤”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
注释:
①选自《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有删节。这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一篇讲稿节译而成的(原稿为英文,是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目人的演讲)。 ②[勃莱克(1757--1827)]现在一般译作“布莱克”。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锋。主要诗集有《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 ③[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超越事物的表象,才能把握其本质,这是者代司空图(837—908)(二十四诗品)中论“雄浑”的话。环中,以应无穷。”《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意思是枢(门上的转轴)在圆环中,能旋转自如。 ④[印象派]19世纪在法国流行的一个绘画流派。以1874年画家奠奈展出的油画《日出印象》而得名。印象派绘西注意表现自己对实际现实的直接印象。 ⑤[后印象派]继印象派之后的又一绘画流派。一般指塞尚、凡高、高更、贝尔纳等的艺术。他们接受印象派的用色方法并有所革新。
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贵国爱伦·坡①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②。”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③”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④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⑤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⑥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⑦”。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⑧”
注释:
①[爱伦·坡(1809-1849)]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他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恐怖小说和推理小说的创始人。 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南宋诗人、诗歌评论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评论盛唐诗歌的话。 ③[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是宋代欧阳修在他的《六一诗话》中引用同时代诗人梅尧臣的话,说的是平淡而又含蓄的诗风。 ④[凑泊]原来是佛教禅宗术语,意为生硬地结合在一起。这里指诗歌创作中,创作主体的心灵与客观反映对象两者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即没有物我合一,而是显得生硬,有勉强结合的意思。 ⑤[魏尔兰(1844-1896)]法国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惶惶不安的情绪,富有音乐性。 ⑥[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著名诗篇有《夜莺》《希腊古瓮》等。 ⑦[解识无声弦指妙]这是清代王士禛《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中的诗句。是说韦应物、柳宗元的诗淡雅有琴韵。 ⑧[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这是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中的诗句。意思是读禅经心境淡泊,无法用语言表达;但对佛经了悟的喜悦却使心灵的到了满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①。”“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②。”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③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④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⑤?”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⑥。”“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⑦?”“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⑧。…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⑨《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啥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⑩所谓“野蛮犬
注释:
①[美人卷珠帘……不知心恨谁]这是李白《怨情》诗。 ②[松下问童子……云深不知处]这是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诗。 ③[维荣(1431-1463)]法国诗人。 ④[南威]春秋时晋国的美女。 ⑤[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这是南朝宋诗人鲍照写的乐府诗中的两句。见《乐府诗集》卷27中的“相和歌辞二”。 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是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诗》中的诗句。 ⑦[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这是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诗》中的诗句。 ⑧[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这是唐代诗人赵嘏 《江楼感旧》中的诗句。 ⑨[拜伦(1788-1824)]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著名诗篇有《唐璜》《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等。 ⑩[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诗集有《草叶集》《桴鼓集》等。
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叉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①《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②。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③。”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④《墓地哀歌》的首节: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 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体。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斯屈莱欠⑤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
注释:
①[霍瑞斯(前65-前8)]现在一般译作“贺拉斯”。古罗马诗人。他主张以古典诗歌为典范,讲求韵律。其文世理论著作《诗艺》对欧洲文艺理论的发展影响很大。 ②[风会]风气、时尚。 ③[众鸟高飞尽……只有敬亭山]这是李白《独坐敬亭山》诗。 ④[格雷(1716-1771)]英国诗人。一生仅写过十几首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墓地哀歌》。 ⑤[斯屈莱欠(1880-1932)]现在一般译作“斯特雷奇”。英国文学评论家、传记作家。代表作为《维多利亚女王传》。
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