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图文]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昆明花街教学设计,李广田

       李广田中期散文,比较前期,题材更加多样,思想更富战斗性,个人伤感或身边琐事几乎绝迹,社会的时代的印记处处可寻;朴实、自然、真挚、亲切的基本格调未变,但文风却趋于明朗、犀利了。

      李广田的散文注重题材、人物的典型性,有时和短篇小说不大容易区别开来。

      新中国诞生后,李广田继续在清华大学任中文系主任、副教务长等职。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从北京调到昆明,在云南大学任副校、校长,一直到1968年去世。这十九年,即李广田的创作后期,恰好与前、中期时间和相等,但论创作数量却远不能相比。这十九年只创作了薄薄的一本诗集《春城集》,以及少量散见于报刊的散文等。

        于1957、1958年中,受到当时形势的触动,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二十多首诗,编成《春城集》出版。这些诗,歌颂了平凡的趔,平凡的工作,平凡的人,表现了诗人一贯的朴实、浑厚、真挚、亲切的风格。

     《春城集》与《行云集》相比,后来未能居上。思想前进上,艺术上却没有表现出相应的跃进来,这种文学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仅仅李广田一个有,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总结。 
      1962年里,李广田又以高昂的情绪,创作了他一生中的最后几篇散文《花潮》、《山色》、《不服老》、《同龄人》等。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李广田是当之无愧的。 
     “文化大革命”中,他坚决抗拒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煽迫害狂潮,被监禁,被拷问,被上台批斗,被挂牌罚跪,被拳打脚踢......,他绝没有屈服。

       1968年11月2日夜里,他突然死在昆明市郊外的莲花池内,头部被击伤,满脸是血,脖子上有绳索的痕迹,腹中无水......,待人发现时,他已直挺挺地站立了好几小时,死而不倒!“昂了首,望着天

编辑本段花潮赏析
  原文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后山沿珞,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二、四月间,其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世界。

这几天天气特利好,花开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办公室里,餐厅里,晚会上,道路上,经常听到有人问答:「你去看海棠没有?」「我去过了。」或者说:「我正想去。」到了星期天,道路相逢,多争说圆通山海棠消息。一时之间,几乎形成一种空气,甚至是一种压力,一种诱惑,如果谁没有到圆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挤点时间,去凑个热闹。

        星期天,我们也去看花。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着哩。进了公园门,步步登山,接踵摩肩,人就更多了。向高处看,隔看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其是,「寺门尚远花光来,漫天锦绣逢云开」。这时候,什麽苍松啊,萃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来晚了已经开败,「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是的,是一条花巷,一条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

       可是,这些说法都不行,都不足以说出花的动态,「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还是「花潮」好。古人写诗真有他的,善于说出要害,说出花的气势。你不要乱跑,你静下来,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如钱塘潮夜澎湃」,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彷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嗡嗡声,也许什麽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麽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大家都是来看花的,可是,这个花到底怎麽看法?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妤,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有人很大方,只是驻足观赏,有人贪心重,伸手牵过一枝花来摇摇,或者乾脆翘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天公斗巧及如此,令人一步千徘徊」。人们面对这绮丽的风光,真是徒唤奈何了。

       老头儿们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或者嘴里低吟着什麽。老妈妈看花,扶着拐杖,牵着孙孙,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台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乾乾净净,好像参加什麽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台的衬衫,有的甚至是绸衬衫,有的甚至已是短袖衬衫,好像夏天已经来到他们身上,东张张,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神气得很。青午妇女们,也都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着花衣花裙,好像要与花争妍,也有人擦了点胭脂,抹了点口红,显得很突出,可是,在这花世界里,又叫人感到无所谓了。很自然地想起了龚自珍《西郊落花歌》中说的,「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池倾胭脂」,真也有点形容过分,反而没有真实感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昆明花街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图文]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昆明花街教学设计,李广田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