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他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文协理事。1951年任清华副教务长。1952年调任云南大学副校长、校长。历任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作协云南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等。
他是中国现代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先后结集的还有《雀蓑集》、《圈外》、《回声》、《日边随笔》等。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原名王希爵,号洗岑﹐曾用笔名黎地﹑曦晨等。山东邹平县小杨家村人。他出生于王姓的农家﹐因家境贫寒﹐从小过继给舅父﹐改姓李。少年时代﹐一面读书﹐一面做些农活。
1923年﹐到济南进山东第一师范学校﹐与朋友组织书报介绍社﹐曾因介绍中国进步文学与苏俄作品被捕入狱。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30年前后开始发表作品。在《未名》半月刊终刊号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狱前》。
1931年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攻读英、日、法文,1935年北大毕业后﹐到济南省立第一中学任教,先后发表散文《画廊集》《银狐集》等。
1936年﹐与卞之琳﹑何其芳合写的诗集《汉园集》出版﹐以“汉园三诗人”著称。但他写得更多﹑成就更高的﹐还是散文。抗日战争之前﹐创作了3本散文集﹕《画廊集》(1936)﹑《银狐集》(1936)﹑《雀蓑记》(1939)。这些作品或回忆童年故乡生活﹐或描写倍受折磨﹑无路可走的人物﹐或抒发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前途的追求。文风朴实﹑自然﹑真挚﹐呈现出恬淡静美的气氛。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流亡于西南各地﹐辗转河南、湖北,到达四川,以流亡生活为题材写了《西行记
李广田作品
》。
先后在一些中学和大学任教﹐1941年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先后出版了散文集《回声》《欢喜图》《灌木集》及《诗的艺术》 等著作并积极参加抗日斗争和爱国民主运动。随著生活变迁和思想进步﹐他创作的《圈外》(1942)﹑《回声》(1943)﹑《日边随笔》(1948)等散文集﹐视野较前开阔﹐题材也更为多样﹐静美的气氛渐为战斗的锋芒所代替﹔这些变化﹐在杂文创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1946年7月,到天津南开大学任教,此后到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理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广田把主要精力投入教育事业﹐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教务长,负责编选《闻一多选集》《朱自清文集》,并出版了长篇小说《引力》、散文集《日边随笔》、文学短论《文学枝叶》《文学书简》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