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国外 >> 等待戈多 >> 正文

 

《等待戈多》课堂实录及点评

 执教:云南省曲靖一中 任 玲  点评:云南省曲靖一中 代晓春  时间:2005年11月26日  课时:两课时  班级:云南省曲靖一中高三年级文科A班  师:大家已经看过《等待戈多》节选的内容了,在阅读的过程中,大家觉得这部戏剧有什么特别之处?或者说,你初读的感受是什么?你阅读的时候产生过怎样的疑问?请大家随意说说。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读起来非常的破碎和模糊。  师:怎么用“破碎”形容?   生:我感觉人物做的事情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他们的对话也是前言不对后语的,很模糊,不知道他们要说什么。  师:是有这个感觉。我们知道,戏剧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戏剧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某个主题的,而这里的语言却显得支离破碎,很是奇怪。  生:我感觉他们有些话就像是梦话一样,他们看起来很无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干什么。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很奇怪的状态,不知道作者写这些奇怪的东西干什么。  师:是的,我们不知道他们究竟说些什么,梦呓一般,但是感觉得到他们处于一种很无聊的状态中。  生:我第一个奇怪的是它怎么会获诺贝尔文学奖。(众笑)   师:哦!这是个太奇怪。这样的作品竟然获诺贝尔文学奖,那么,你的意思是这部作品很不好了?(众笑)   生:感觉不出有什么好,读不懂,而且第一感觉太乱了。它写了好些内容,但是这些内容之间好像根本没有什么联系,反正很乱。  师:这么乱的东西也会获诺贝尔文学奖,确实奇怪哦。  生:剧本中的两个人在过着一种浑浑噩噩的日子,他们很没有自我,像是在混日子一样,过一天算一天。  师:嗯,没有自我,找不到北,纯粹在消磨时光。  生:文章里写到的东西很琐碎,不像前两篇那么容易捕捉到作者要表现的东西。  师:是的,我们很难在这些琐碎的话语和动作中捕捉到现实投射到人内心的影子和痕迹。  生:剧本里很多是他们两个人的对话,但是这些对话很散乱,没有什么焦点,并没有围绕一个什么主题去说,像聊天一样想到哪里说哪里,也许他们心里太空虚和无聊了吧。  师:是这样,两个人的对话很少形成真正的“对话”,常常是自说自话,自言自语。  生:他们的对话似乎没有什么逻辑性。  师:有时候简直不知所云。  生:题目是《等待戈多》,我在剧本里没有看到戈多,我感兴趣的是戈多在剧中是个什么样的角色?   师:课文中有没有交代戈多是谁?   生:没有。他们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等待戈多。  师:看来这“戈多”确实古怪,他究竟是谁,大家可以留下疑问,并猜读猜读,我们后面再说。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我感觉他们两个人很孤独,但是不知道他们的谈话有什么意义?   师:嗯,“孤独”这个意思,在文章里直接说出来了。我们一般都是从对话中寻找“意义”,就此把握文旨,这里却很难,有意味的话语是可以捕捉一些,但整个谈话的“意义”似乎难于捉摸。  生:他们说话时语无伦次,说着说着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说到哪里去了,有点无话找话的感觉。  师:其实,不只是我们不知道他们的谈话有什么意义,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  生:我觉得文章里头尽写些拉家常的话,又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我觉得它不是好文章。(众笑)   师:是啊!谁要在作文里这样子写,我们肯定判它是不好的文章。  生:我觉得两个人摆弄的东西很奇怪,一个老是弄靴子,一个老是弄他的帽子,也许这个靴子和帽子有什么隐喻吧。  生:我觉得他们两个人无法沟通,他们没有谈论成功一个话题。  师:嗯,看来他们两个也有隔膜。  生:剧本里的两个人说“忏悔我们的出世”,还想上吊,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他们这么痛苦,让他们对生命这么漠视,他们为什么对人生这么绝望。  师:嗯,他们说“咱们上吊吧”,好像拿“上吊”来玩一样,如此漠视生命,实在匪夷所思。  生:我怀疑文章压根就没有主题,也许作者只是随性而写的,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师:哦,也许根本就没有一个主题。  生:我觉得这个戏剧很平淡,乏味,泛泛而谈,不像我们以前读过的戏剧那样,有明显的情节,有人物的冲突。  师:说得很好。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剧本看看,确实发现这个剧本没有什么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尖锐的戏剧冲突。我们曾经说过,没有冲突就“没戏”了。“没戏”竟然还是好的戏剧,真是叫人纳闷。  生:我觉得剧本这样写不奇怪。  师:你好奇怪啊,竟然读这样的剧本都会觉得不奇怪。(众笑)   生:(继续)我觉得作者写的那些混乱的对话中还是要表现什么东西的,只是这个东西一下子还说不上来。作者可能不在于写一个结果,也许就只是为了写一种体验吧。  师:(笑)老师是开玩笑的,别介意。(对大家)其实这位同学说不奇怪,是因为他捕捉到了作者要表现的东西,尤其“体验”这个词捕捉得很可贵。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讨论。大家接着说。  生:我现在最想知道的是《等待戈多》全剧究竟讲了些什么。  师:介绍剧情的任务本来应该是大家来完成,就像原来我们上其他作品一样,但是考虑到大家复习任务太繁重,今天就由我来进行简单的介绍。《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剧。第一幕开始时正值黄昏时分,在一条荒凉的乡间小路旁有一棵光秃秃的树,两个流浪汉——就是课文中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正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边说着语无伦次的废话,一边做着机械无聊的动作。等了多时,戈多没有来,却来了陌生人波卓和他的仆人幸运儿。波卓在他们面前大吃大喝,大发议论,肆意嘲弄和折磨幸运儿,然后用绳子牵着幸运儿要到奴隶市场去卖掉。两个流浪汉又在继续等待,戈多还是没有来,但来了一个小男孩,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此时,夜幕降临,第一幕结束。第二幕开始时是次日黄昏,场景与第一幕相同,只是光秃秃的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在等着戈多的到来。他们等来的还是波卓和幸运儿,只是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儿变成了哑巴。主仆两人走了以后,小男孩又来了,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两个流浪汉扯下裤带子又打算上吊自杀,不料裤带子断了,自杀未成,他们呆呆地站着不动,全剧终止。  生:嗅!(惊奇)   师:正如大家感受到的,这确实是一个奇怪的作品。我们对戏剧并不陌生,参照全剧的内容再来思考这部戏剧与它们不同的地方,我们就会发现,它没有完整的剧情,诸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什么的,也没有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人物、环境、事件在杂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两个主人公重复、无聊 |||  执教:云南省曲靖一中 任 玲  点评:云南省曲靖一中 代晓春  时间:2005年11月26日  课时:两课时  班级:云南省曲靖一中高三年级文科A班  师:大家已经看过《等待戈多》节选的内容了,在阅读的过程中,大家觉得这部戏剧有什么特别之处?或者说,你初读的感受是什么?你阅读的时候产生过怎样的疑问?请大家随意说说。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读起来非常的破碎和模糊。  师:怎么用“破碎”形容?   生:我感觉人物做的事情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他们的对话也是前言不对后语的,很模糊,不知道他们要说什么。  师:是有这个感觉。我们知道,戏剧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戏剧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某个主题的,而这里的语言却显得支离破碎,很是奇怪。  生:我感觉他们有些话就像是梦话一样,他们看起来很无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干什么。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很奇怪的状态,不知道作者写这些奇怪的东西干什么。  师:是的,我们不知道他们究竟说些什么,梦呓一般,但是感觉得到他们处于一种很无聊的状态中。  生:我第一个奇怪的是它怎么会获诺贝尔文学奖。(众笑)   师:哦!这是个太奇怪。这样的作品竟然获诺贝尔文学奖,那么,你的意思是这部作品很不好了?(众笑)   生:感觉不出有什么好,读不懂,而且第一感觉太乱了。它写了好些内容,但是这些内容之间好像根本没有什么联系,反正很乱。  师:这么乱的东西也会获诺贝尔文学奖,确实奇怪哦。  生:剧本中的两个人在过着一种浑浑噩噩的日子,他们很没有自我,像是在混日子一样,过一天算一天。  师:嗯,没有自我,找不到北,纯粹在消磨时光。  生:文章里写到的东西很琐碎,不像前两篇那么容易捕捉到作者要表现的东西。  师:是的,我们很难在这些琐碎的话语和动作中捕捉到现实投射到人内心的影子和痕迹。  生:剧本里很多是他们两个人的对话,但是这些对话很散乱,没有什么焦点,并没有围绕一个什么主题去说,像聊天一样想到哪里说哪里,也许他们心里太空虚和无聊了吧。  师:是这样,两个人的对话很少形成真正的“对话”,常常是自说自话,自言自语。  生:他们的对话似乎没有什么逻辑性。  师:有时候简直不知所云。  生:题目是《等待戈多》,我在剧本里没有看到戈多,我感兴趣的是戈多在剧中是个什么样的角色?   师:课文中有没有交代戈多是谁?   生:没有。他们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等待戈多。  师:看来这“戈多”确实古怪,他究竟是谁,大家可以留下疑问,并猜读猜读,我们后面再说。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我感觉他们两个人很孤独,但是不知道他们的谈话有什么意义?   师:嗯,“孤独”这个意思,在文章里直接说出来了。我们一般都是从对话中寻找“意义”,就此把握文旨,这里却很难,有意味的话语是可以捕捉一些,但整个谈话的“意义”似乎难于捉摸。  生:他们说话时语无伦次,说着说着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说到哪里去了,有点无话找话的感觉。  师:其实,不只是我们不知道他们的谈话有什么意义,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  生:我觉得文章里头尽写些拉家常的话,又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我觉得它不是好文章。(众笑)   师:是啊!谁要在作文里这样子写,我们肯定判它是不好的文章。  生:我觉得两个人摆弄的东西很奇怪,一个老是弄靴子,一个老是弄他的帽子,也许这个靴子和帽子有什么隐喻吧。  生:我觉得他们两个人无法沟通,他们没有谈论成功一个话题。  师:嗯,看来他们两个也有隔膜。  生:剧本里的两个人说“忏悔我们的出世”,还想上吊,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他们这么痛苦,让他们对生命这么漠视,他们为什么对人生这么绝望。  师:嗯,他们说“咱们上吊吧”,好像拿“上吊”来玩一样,如此漠视生命,实在匪夷所思。  生:我怀疑文章压根就没有主题,也许作者只是随性而写的,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师:哦,也许根本就没有一个主题。  生:我觉得这个戏剧很平淡,乏味,泛泛而谈,不像我们以前读过的戏剧那样,有明显的情节,有人物的冲突。  师:说得很好。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剧本看看,确实发现这个剧本没有什么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尖锐的戏剧冲突。我们曾经说过,没有冲突就“没戏”了。“没戏”竟然还是好的戏剧,真是叫人纳闷。  生:我觉得剧本这样写不奇怪。  师:你好奇怪啊,竟然读这样的剧本都会觉得不奇怪。(众笑)   生:(继续)我觉得作者写的那些混乱的对话中还是要表现什么东西的,只是这个东西一下子还说不上来。作者可能不在于写一个结果,也许就只是为了写一种体验吧。  师:(笑)老师是开玩笑的,别介意。(对大家)其实这位同学说不奇怪,是因为他捕捉到了作者要表现的东西,尤其“体验”这个词捕捉得很可贵。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讨论。大家接着说。  生:我现在最想知道的是《等待戈多》全剧究竟讲了些什么。  师:介绍剧情的任务本来应该是大家来完成,就像原来我们上其他作品一样,但是考虑到大家复习任务太繁重,今天就由我来进行简单的介绍。《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剧。第一幕开始时正值黄昏时分,在一条荒凉的乡间小路旁有一棵光秃秃的树,两个流浪汉——就是课文中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正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边说着语无伦次的废话,一边做着机械无聊的动作。等了多时,戈多没有来,却来了陌生人波卓和他的仆人幸运儿。波卓在他们面前大吃大喝,大发议论,肆意嘲弄和折磨幸运儿,然后用绳子牵着幸运儿要到奴隶市场去卖掉。两个流浪汉又在继续等待,戈多还是没有来,但来了一个小男孩,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此时,夜幕降临,第一幕结束。第二幕开始时是次日黄昏,场景与第一幕相同,只是光秃秃的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在等着戈多的到来。他们等来的还是波卓和幸运儿,只是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儿变成了哑巴。主仆两人走了以后,小男孩又来了,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两个流浪汉扯下裤带子又打算上吊自杀,不料裤带子断了,自杀未成,他们呆呆地站着不动,全剧终止。  生:嗅!(惊奇)   师:正如大家感受到的,这确实是一个奇怪的作品。我们对戏剧并不陌生,参照全剧的内容再来思考这部戏剧与它们不同的地方,我们就会发现,它没有完整的剧情,诸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什么的,也没有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人物、环境、事件在杂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两个主人公重复、无聊 |||的动作,也表现不出逻辑上的连贯性。我们常常说,有冲突才有戏,这里没有尖锐的戏剧冲突,幕启时两个流浪汉已等了许多天,幕终时他们还要等待下去,舞台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只有无边的等待。剧中人物的语言颠三倒四,不断重复,既无前因后果,又文不对题,话题常常是开了头却没有结果,显得突兀和支离破碎。其实,这正是“荒诞派戏剧”反传统戏剧的地方。(板书:荒诞派戏剧)   师:这个我们初看莫名其妙的戏剧,上演的时候几乎创造了神话。1953年1月,由法国导演布兰经过3年的努力将它搬上了舞台,首演获得成功,在巴黎产生了轰动效应,创记录地连演了三百余场。此后这出戏在欧洲各国首都连续16个月盛演不衰,场场爆满。贝克特本人也因此摘取了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等待戈多》被认为是法国荒诞派的代表剧作,被视为是20世纪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主义戏剧作品。  生:嗅!(惊奇,惊叹,惊疑)   师:为什么我们乍看仿佛是无厘头的戏剧,最后会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一定是这部戏剧里的一些东西深深地吸引着观众,并且,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那么,这个引起人们共鸣的东西是什么呢?请大家大胆猜读,展开讨论,然后把你感受到的、思考到的,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热烈讨论)   师:好了,请大家踊跃发言。  生1:我想这出戏可能反映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吧。  师:普通人?为什么?   生:(继续)只是夸张了一些而已。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做一些无聊的事情。我们并不是什么时候做的事都是有意义的,有时候聊天也不是为了了解对方什么,就像这两个流浪汉一样无聊。  师:你的意思是我们每一个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很无聊的情况下打发时光,而作,品就是反映这样的一种生活体验。(生点头回应)   生2:我觉得可以从社会带给人的一些影响来看作品。当时西方经历了二战,虽然世界停止了大的动荡,但是仍然很混乱,这给人造成了一种心理恐惧,作品反映了当时人们思想的恐慌和混乱。  师:世界大战结束了,但是人们经历了世界大的动荡所带来的冲击,在这种人类大劫难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必然是很混乱的。  生:(继续)人们在这种恐慌中往往就想寻求一种生存的保障,这就是他们等待的戈多吧。两个流浪汉的处境是很糟的,他们睡在沟里还要被打,也许戈多是他们希望的一种安定和平的生活吧。  师:也许是带给他们这种生活的“救世主”吧。  生3:他们谈话的内容混乱,应该是表现了他们内心的迷茫吧,他们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他们等到戈多,就是等待一个让自己走出迷茫状态的指路标一样,他们希望等到一个智者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他们试图摆脱眼前这种茫然的状态,找到生活的目标。  师:这个解读非常好!   生4:我觉得作品就是表现人的一种空虚和茫然的。虽然两个人讲的话没有主题,但是整个作品是有主题的,它的主题就是这些人在讲这些话时的内心感受,生活中的无奈让他们内心很苍白,这两个人极度的空虚无聊,就像我们在极度空虚时讲些毫无边际的无聊的话一样。所以它主要是为了表现讲话的人的心态,而不是话本身。  师:这个见解非常可贵,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剧中人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不是他们的话语中有什么意义,而是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的内心状态,还有这种语无伦次的消磨时光消耗生命带给我们的同样无聊的体验。  生5:作品里只是说这两个人在等待戈多,至于他们为什么在这里等,等待戈多干什么,甚至今天是什么日子,他们都不知道,就像我们的生活,我们只知道我们出生了,但是我们不知道上帝让我们来干什么,为什么我是我而不是别人。我们可以从这两个人无意义的谈话中抽离出一些东西来,也就是既不知道等的人是谁,又寄希望于这个不知道是谁的人来帮我们弄清自己的处境。我们不知道自己目的是什么,可悲的是又要用这个目的来解释我们生活的意义。这就是生活的怪圈吧。(顿了顿)戈多是什么?我觉得戈多不是什么,它就是等待,第二幕就是第一幕的戈多。(众笑)   师:大家别笑他说的有点玄,在他认为,剧本是从这么一个角度来揭示“生命怪圈”的,这样解读生命,虽然有悲观的气息,却也是一个对生命意义追问的命题。  生6:我觉得他们的对话表现的是一种矛盾。就好像他们想死,想上吊,最后没有死,实际上不是死不掉,而是矛盾,犹豫,不愿意死。还有,他们想走,但是又想万一走了戈多又来了呢,于是又没有走。其实人就是常常在这种矛盾中生存的,作品表现的也许就是这个从古到今世世代代无法改变的矛盾心态吧。  师:哦,这真是“人——生而矛盾”。  生7:我们觉得它要表现的和(变形记)里的一样;人与人之间很深的隔膜和人内心的孤独无助。剧本中的两个人好像有共同的愿望,比如一起等待戈多,文章还提到他们都想体面地从巴黎美丽的塔上跳下来,写他们想到美丽的地方去。但是他们两个人又是存在隔膜的,没有内心的呼应,所以说起话来前言不搭后语。  师:是的,他们之间没法沟通,彼此有隔膜。  生8:我同意把戈多说成是“救世主”,戈多一来,人们就有救了。但是他们为什么只是等待而不是去寻找呢?作者也许是要告诉当时的人们,如果只是被动地等待,永远也等不来幸福,只能在痛苦中煎熬,要改变现状,就应该主动地去寻找,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师:说得真好!  生9:我认为对戈多的等待也表现了人们的执着。  师:人们虽然不知道戈多是谁,但是对戈多等待的执着却是令人感动的。又是一种解读。  生10:我觉得作者不仅是在探讨人生,而且是在探讨理性与感性的问题。人们一直在追逐理性,仰望科学,但是其实生活的实质却是感性的。  师:或者说,生活更多的时候是非理性的。没有什么理性可言,而是枝节细末的东西。作者就是要让人们从这些表象的、琐碎的、感性的枝节中捕捉生活本质的东西。你的理解很深哦。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解读。  生11:我感觉作者写作的时候可能是很悲观的。也许在他看来,生命的终点就是死亡,人生的过程就是等待死亡的过程。人生不过是在以各种各样无聊的方式混着日子,在这个过程里,每一个人都是精神的流浪汉,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就像在一片荒原之上,人们都知道生命有终结的一天,却又不愿意去接近死亡,所以痛苦、迷惘、焦躁、困厄,既然人们的心灵如此的猥琐肮脏和莫名其妙,那么为什么人们还要活着?人们不知道,人们只有无奈地等待,于是脑中忽然有个名字叫做戈多,他们不清楚他是什么,戈多也一直没有出现,剧中两个流浪汉他们想死又不能死,因为他们要等待那个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等待的人,我认为这个戈多就是让人坚持等完这一生的过程的一个借口, |||人们就是靠他来支撑一段充满疑惑、矛盾、痛苦而又不知其所以然的漫长等待。  (众生嘘嘘声,表示佩服)   师:这位同学在这里不只是感觉出了作品中“人——生而痛苦”的悲观主义情绪,而且作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解读,人的一生就是漫长的等待。其实,不只是生即等待死,就算是其中某一个阶段,我们也常常处于等待的状态中,正如同学们,三年前的今天在等待——   生:(众)中考。  师:今天我们在等待——   生:(众)高考。  师:上了大学我们等待毕业,毕业了我们等待工作,工作以后等待结婚,然后等待生子,然后等待票子、车子,等房子儿子车子票子都等得差不多了,这辈子也差不多了。  (众笑)   师:从某种角度来讲,生活的本质就是等待。或者说,人生的本质即等待。而等待的体验是漫长而痛苦的,尤其是纯粹为了某个结果而等待的时候,正如剧中说:“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这是很多人对剧本进行的一个重要的解读,很高兴这位同学说出来了。还有要说的吗?   生12:我对戈多的理解和前面的同学差不多,我只是想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地方来说说我的体会。我觉得课文中反复提到的靴子和帽子,大概是社会给流浪汉造成了某种压力和束缚,或者说是他们难于摆脱的心灵上的某种桎梏。里面有一句话说:于是我就要继续奋斗。那么说明最开始他是奋斗的,只不过有时候变得迷惘了。也许人一到了中年,就会有一种顿悟吧,觉得人生不过如此。(众笑)   师:(笑)不一定是中年吧?任何一个年龄段都会有哦。  生:(继续)还有,文章里头反复地说“毫无办法”之类的话,大概是对现实很绝望吧。他们老说两个贼有一个获救了,也许是说明人生有很多机遇吧,有的人遇上了好运,得到生活的眷顾,有的人错过了,他们似乎对社会的不公平有一些抱怨。他们很无奈,但是还没有完全绝望,就只好等待戈多来改变这一切,等待让他们苦闷烦躁,也让他们感受到人生的无聊。我估计这是当时普遍存在的现象吧,所以作品是以无聊写无聊,就是对人性的一种释放吧,人们读了这个文章(师:看了这部戏剧),就感觉那流浪汉其实就是他们自己,有一种情绪被释放的快感,所以也就容易引起共鸣。  师:关于剧本中说到两个贼的话题,同学作出了自己的理解,我想,或许还表现人们对一些东西的怀疑吧。这位同学的发言,非常可贵的一点是她强调了作者“以无聊写无聊”。作者在作品中是以无聊对抗无聊,以无聊宣泄无聊,而这种情绪是普遍的,只不过作者把它夸张了一些,夸张成流浪汉那样的无聊而已,生活带给人们的所有困顿、痛苦、矛盾、迷惘,都在这里得到释放,所以剧本才让那么多观众受到震撼。这位同学已经猜读到了观众的心理了。(示意下一位接着说)   生13:我觉得作者是借用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来揭示人们的心理状态的,两个流浪汉的表现,是他们心理状态的一种外化。他们一直在等待,不知道昨天等了没有,今天是否等得到,明天是否要等下去,他们心中没有答案,而只是不停地等不停地等,等,等,他们那些无聊的语无伦次的对话,实际上是他们等待中内心空虚寂寞的外在表现。比如第15页这里,爱斯特拉冈不想说话了,在土堆上睡着了,弗拉季米尔就非常难过,因为他非常的无聊非常的孤独,想找个人来说话,我想这篇文章和《变形记》一样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孤独。人们物质上是在不断充盈着,精神却在失落,人们一旦失去了精神支撑,(师认可并强调:失落了精神家园)就好像这两个流浪汉一样空虚。至于戈多是什么,我觉得戈多可能是任何东西,他可以是个人,或者随便别的什么东西,总之是人们想要的东西。  师:是的,一旦人们失落了精神家园,也就丧失了自我;一旦人的精神流离失所,人活着便只有躯壳,如行尸走肉,茫然失措,百无聊赖。这个解读真好!这位同学的发言还有精彩之处,就是对“戈多”的解说,她说“戈多可能是任何东西”,是的,每一个观众心中都有一个戈多,所谓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里是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戈多。  生14:我认为剧中两个人物对话并不是简单的无聊的消磨,而是内心痛苦无力挣扎的表现,这种挣扎使他们迷失了自我,从而导致了语言的荒诞。就像人们评价庄子的诡谲荒诞一样,人类生存的困惑焦虑到了极致,他的笔锋就荒唐怪诞到了极致。(众惊叹并认同:噢!)这种荒诞,正是因为生活是荒诞的。  师:借用人们对庄子的荒诞风格的解读来理解这个作品实在精彩!荒诞派戏剧是以荒诞来写荒诞,让人们在荒诞的形式、荒诞的内容中体验生活的荒诞、世界的荒诞。这正是荒诞派戏剧的“荒诞”所呈现的特殊的表达效果。以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内容,也正是贝克特大胆创新的地方。(示意学生继续发言)   生15:剧本场景简单,人物很少,主人公卑贱,肮脏,对时间混乱,对生命漠然,是他们对现实失望的一种反映。他们似乎有希望,但是这个希望又存在着不确定性,所以他们焦躁不安,从作品中的人物言行和内心来看,应该是和二战的背景有关的。欧洲曾经是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但是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欧洲中断了之前快速发展的进程,似乎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优势,经济萧条,社会混乱,之前的法西斯思想与美国、苏联等传输进入的新思想形成碰撞,而欧洲的复苏似乎也依赖于美国。正待重建的欧洲,是一个非常脆弱的欧洲,人们在思想上十分不安,(师:无所依恃)表现得茫然失措,尽管我们对当时欧洲的社会现实不能够完全了解,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作品中看到当时人们不安的心理状态,作品能够获得成功,大概就是它能够很好地揭示了这一现实吧。  师:这位同学调动自己的认知背景,算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解读作品吧。作品背后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西方社会,当时政治动荡,经济萧条,思想混乱,到处“乱哄哄”“一团糟”,人们思想苦闷,精神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人类历经战争的劫难,经受着各种思想风暴的冲击,不知道该相信什么,能相信什么,宗教的灵光也褪去了,信仰坍塌了,面对这种现实,贝克特试图用作品来反映这一生活的真实,弹出“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板书:弹出“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生记录相关语句)   师:同学们作了这么多的猜读,说得很尽兴!大家解读作品的时候,有的从社会背景人手,有的从人物心理状态人手,有的从观众的体验人手,有的从“戈多”人手,有的从“等待”人手,总之,大家有个相当好的体会和发言,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个作品丰富的内涵。但是大家猜读的时候发现,作品里似乎有很悲观的色彩。那么,这个作品是否将人们引向绝望呢?大家读这个戏剧,会很绝望吗?   生:会。(有的说不会)   师:会的同学不适宜读文学作品。(众笑)读文学作品,要能进得去,又要能出得来。任何文学作品只是从某个角度,某个侧面来反映社 |||会,反映生活,反映人生的,它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它的意义在于为我们认识这个世界认识我们人类自己打开一扇窗。  (生点头表示同意)   师:从某个角度或者某个时段看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但是换个角度,它又是快乐的,有意义的。如加缪所说,“快乐和荒谬是同属大地的两个儿子”。可贵的是,我们窥看到了空虚,我们就会去寻找充实;我们体验到了精神流浪的痛苦,我们就会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我们感受到了被动等待的无聊,我们就会积极地追寻生命的意义;我们体验到了世界的荒诞,就会积极地构建我们向往的和谐。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贝克特才被人们赞誉为“与荒诞的生存状态抗争的贝克特”,他的“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点评] 体验·对话与生成  代晓春    这是一个生动活泼而富于理性思辩色彩的课例。学生在对话式课堂教学中得到体验与感悟,生成了超越预想的新知,拓宽了语文教育的新思路。  一、《等待戈多》这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贝克特找到了一种恰当的艺术形式——荒诞,来体现他的创作意图,剧作没有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而是将生活撕成毫无联系的断片碎块;结构的处理也是散漫、支离破碎、无章片断的连缀;人物的性格模糊,身份不清,动作机械,语无伦次;剧作没有合乎逻辑的对话,而是一种“破”而“乱”的形态。  面对这样一个对学生来说完全陌生且难于把握的教学课题,执教者采用的是将学生引入感性世界,任由其自我感受的方法。开课伊始,让学生面对文本,说出自己对剧作的原始感受,这一环节表面看来零散而随意,缺少严谨与实在,细细品味,如白话侃山的问答,正好突出了原创真实的精彩,执教者将难点分解刭各部分对话中,不露声色,不着痕迹,匠心独具。学生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让他们走进了文本,经过自我感知,“荒诞派戏剧”的基本特点的推出便水到渠成。这样的教法于学生体验与感知中深含教学目标,形散意随,很有韵味。  二、“戈多”对人们来说是个永恒的诱惑,是一种象征,它代表了西方社会惶恐不安的人们对未来的若有若无的期盼。戈多到底是什么,没有固定的说法,这个多元化的命题,为教学中的多元化解读创造了契机。当我们走过知识型、能力型的语文教学阶段,到了素养型的教学新境界,语丈教育的目标便不再停留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促进人的进步,培养人的智慧,激发人的灵性,提倡人的精神。对话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其先进的理念能引领学生走向自由和创造的天堂。任老师的课堂不是面对学生强行灌输知识,而是与学生在一个平面上,展开立体的对话和讨论,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教学中训练思维和发现真理,师生互动,既独立思索又相互交流,实现了“精神敞开”“彼此接纳”的目的,富于情趣和美感,师生与文本交融为一体。  课堂上有许多对话与生成精彩片断。这些对话中的多元式解读,在心灵和思维的碰撞中闪耀着火花。新问题,新思考,新感悟,新思想不断涌现,生成了许多教学预设以外的东西。随着教学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学生的探索兴趣、探究能力和求知潜力得到了培养,创新能力在生机勃勃的动态变化中生成了。它不仅仅是一种阅读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阅读后的再创造过程,显露了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和运动轨迹。  三、《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多而在于等待,在于充满着无法补偿的人类苦难的浓厚气息,明知徒劳无益,而又不得不重复毫无意义的言行,想以此来忘却一切痛苦,期待救人们出“苦难”的“戈多”的到来,人类正是在这种莫名其妙的幢憬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从师生互动和对话及其内涵中看,课堂生成精神财富的水准达到了一个高度。从对《等待戈多》的体验和解读中,我们体味到的是痛苦与失望,悲惨加迷惘。我们的情感亲历的是一种痛楚。人生是痛苦的,任老师用剧中一句话作了引导:“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激起了学生飘飞的思绪,拓展了文本深度,细微之处显功力,教学艺术新而巧,课堂也由此生发出了别有一番滋味的“原创”结论。  从这些充满“原创”气息的生机盎然的对话中,我们很自然地读出了现代文明中的人生困境:遥遥无期地等待着一个模糊的希望,在期待中耗尽生命,在失望中饱尝痛苦。这些自由的解读结论,是思维脱缰后的结晶,是体验和对话中自然生成的智慧。这里没有教师对现有解读结论的机械搬移,没有知识条目的强行灌输,一切从学生的体验中展开,一切从对话的共事中获得。这堂课最有生命力的地方,就在这里。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碰撞的层次,直接取决于学习者的认知底子,这样的课堂,既是长期培养的结果,又是执教者在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与现成的解读结论之间苦心寻找的一个个自然的衔接点,每一个结论都不显得突兀,每一个解读都是对话的自然延伸,不循章法,却张力无限;不拘形式,却行云流水。这种驾驭课堂的游刃有余本事,并非一日一时之功所能成就,而是长期精思践行的必然结果。这样的课堂,既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境界。  四、值得一提的是,任老师启示性的结语,给学生也给人们以鼓励和希望:不能被动等待,应积极地去追寻生命的意义,构建我们向往的和谐、这一部分是整个课堂不可或缺的部分。消除现代派作品揭示出的“绝望的真实”“残酷的真相”的观念给解读者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消除其给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的中学生带来消极悲观的影响,是教学现代派作品的一个难点,而这堂课处理难点时出语不多,费时不多,却有“四两搏千斤”的效果,也使“与荒诞的生存状态抗争的贝克特”那“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的文学使命凸现出来,作品的思想内蕴更显厚重。  (作者为特级教师) 《等待戈多》课堂实录及点评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等待戈多,萨廖尔.贝克特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等待戈多》课堂实录及点评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