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慢》课堂实录
|
时间:2004-12-1 内容:扬州慢 教者:洗尽铅华 地点:高二.七班 教学实录: (上课,师生问好。) 师:上节课,我们共同走进南唐后主李煜的内心世界,体味了他深重悠长难以排遣的愁绪,那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恰似—— 生: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千百年来,这种亡国破家的悲愁连绵不绝,至尽仍激起人们的共鸣。比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大家还记得哪些句子呢? 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很好。800多年前,一位21岁的词人,目睹了破碎的河山,难抑心中的悲凉,自度声律,独创词牌,追古抚今,聊以为叹。他就是南宋的姜夔。[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屡次考进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来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类的人物。由于他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所以很受高级士大夫的赏识,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 师:再看看词牌。“慢”是什么意思呢? 生:缓慢。 师:也就是舒缓的意思。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它不同于“长调”,长调是就篇幅而言(91字以上)。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解,自读序和词。 (生自读数分钟) 师:朗读是欣赏古诗词的必要步骤。谁最擅长朗诵抒情的作品呢? (生笑,议论,推举若干人。) 师:好,请C同学来抒情吧。 (生读) 师:她的朗读如何?点评一下。 生:语速快了,慢词应该慢读的。 生:“少”字好象读错了。应该是三声吧。 师:对,当“一会儿“或”稍微“讲的时候,“少”念作三声。 生:因为作者心情悲痛,所以调子还要低沉一点。 生:重音不明确。表现词人感情的词语要重读,像“厌”、“寒”、“难赋”和“冷”等等。 师:是不是重音都处理成加重声音的力量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里的“冷”字怎样读好呢?加重语气,还是放低声音?大家试试看。 (生读) 生:轻读好一点,突出“冷”的感觉。 师:重音轻读,有时会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正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师:下面请大家带着感情朗读,注意把握语调、语速、重音和停顿,然后简要概括序的内容。 生: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原因。 师:很好。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意绪呢?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感情的词语。 生:怆然。 师:“然”的意思是? 生:“……的样子”。 师:“怆然”就是悲伤的样子。还有吗? 生:感慨。 师:因何而悲而感呢?请大家在序中找到相关的词语。 生:蜀离之悲。 师:很好。[板书:蜀离之悲]蜀离之悲是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那么,展现在词人面前的是怎样的景象呢? 生:看到荠麦弥望,寒水自碧,废池乔木,还有冷月和红药。 生:听到戍角悲吟,清角吹寒。 师:[板书: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桥边红药。] 师:大家想想,“红药”是词人亲眼看到的吗? (生议论,一派赞成是实景,一派赞成是虚景。) 师:来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我认为是亲眼看到的。因为二十四桥附近盛产红药,词人看到了二十四桥,也看到了桥边的红药。 生:我反对。因为当时是“至日”,也是“夜雪初霁”的寒冬,红药不可能在那时开花。所以应该是想象中的景物。 师:还有理由吗?请结合语境思考。 生:“念”是“想到”的意思。所以是虚写。 师:对了。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词人想象来年春天,红药蓬蓬勃勃的生长起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这样的美丽,不知道是为谁而绽放。这里面,包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慨? 生:伤感。 师:对,因为故国凄凉,物是人非而伤感痛惜。杜甫游览成都武侯祠也有过类似的叹息,比如—— 生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是啊,由此我联想到唐代诗人刘希夷所写的句子——“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实,这种丧亡之痛已经超越时空的限制,带有了普遍的意义,因而千百年来都能激起人们的广泛共鸣。从某种意义上说,文人创造出的他人意中所有而语中所无,给人美的享受情的激荡或理的启示的句子,就是“名句”。 师:那么,本词中,你觉得哪些句子道出了你的“意中所有”而深深打动了你的心呢?请有感情的品读,然后讨论、交流。 (生读,四人小组讨论) 师:好,是见仁见智的时候了。 生:我喜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渐”字,表明词人伫立良久,陷入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格外的令人惆怅。“清”修饰“角”,很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现扬州的荒凉冷落。 师:讲得很好。我很喜欢“寒”字,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这里是用了“移就”的手法,用触觉写听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 师:跟“寒”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冷”字。谁来赏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首先,词人视线角度是怎样的? 生:仰视。 生:俯视。 师:有分歧了。说说理由。 生:明月在天上,当然是仰视。 生:作者站在水边,看着荡漾的水波以及月亮的倒影,因为“寒水自碧”,所以才说“冷月”。 (掌声) 师:也就是说大家都赞成是俯视。W同学结合语境,前后勾连的分析方法很好。这三句,犹如特写镜头,我们仿佛看到词人俯首低吟的形象,感受到扬州的冷落凄清,而词人斩不断的愁绪,恰如寒夜中荡漾的水波和揉碎的月影,意境格外动人。好,继续听大家的见解。 生:我欣赏“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那个“厌”字很妙。没有生命的景物带上了人的感情,生动地表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 古人曾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词人用拟人手法,抒情更加蕴藉含蓄,委婉动人。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就极好的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发动侵略战争的“胡人”——这里的“胡”当指金国——的痛恨,也表达了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受战火摧残的河山的痛惜之情。短短八个字,寄托着如此深重的情愁,可谓言简意丰了。所以,陈廷火卓在《白雨斋词话》里高度评价这几句:“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乱伤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师:通过刚才的鉴赏,我们可以看出:词人选取几个意象,从点和面上展现了扬州这座“空城”遭受战争破坏后的荒凉萧条:青青的荠麦,毁坏的城池,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寒气中飘来的凄清的戍角声,表达对国破人亡的悲凉痛惜之情。 但是,词里还有一类与之大不一样的文字,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写扬州的繁华热闹。大家找找看,还有哪些?出自何处?词人为什么要写这些呢? 生:春风十里。 生:青楼梦好。 (众笑) 师:好,虽然这句并未直接写景,但它引人联想(笑声),联想到当时扬州一派繁华热闹歌舞升平的景象。 生:豆蔻词工,二十四桥。 师:它们都是出自唐朝杜牧之诗。词人大量化用这些语句,是否与“悲”相悖呢? 生:不相悖。 师:愿闻其详。 生:作者用以前扬州的繁华反衬现在扬州的荒凉。 师:很好。词人大胆大量化用杜牧诗意,回忆扬州昔日的繁华,把杜郎俊赏、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与风流散尽、好景难觅、深情难赋作了鲜明的对比,以之作为反衬,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对国事的忧患。其中有三个词用得很好,它们是? 生:算,纵,念。 师:“算”是推测、料想的意思,“纵”是“即使”的意思,“念”是“想到”的意思。它们表达了什么语气? 生:假设语气。 师:对,就是设想和虚拟的语气。词人展开联想,宕开一笔,作一让步,再将上文意思翻进一层,创设出更空更深的意境。这样的写法,在诗歌里很多。比如: “老来弓箭喜离身,说着沙场更怆神。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落花愁杀未归人,乱后思家梦更频。纵有溪头茅屋在,也应芳草闭深春。” “别悉归根是清明,迷眼风沙白发生。即有花枝如画里,看花不似少年情。” 师: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请回忆《永遇乐.北固亭怀古》和《书愤》,想一想,它们和《扬州慢》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发言) 生:它们主题一样,风格不同,感觉辛弃疾和陆游的作品更悲壮一些。 师:说得很好。《扬州慢》的情调是衰凉而低沉的,它只是无奈的感慨、哀愁的叹息,却缺乏激昂亢奋的精神力量和博大的胸怀。这正是词人独特的风格,过去人谓之“清空”。[板书:清空]本词即是“清空”的代表作,它的胜人之处在于:词的情感蕴藉含蓄,少有豪壮激烈的情怀;词的语言、意象,不是色彩鲜丽或雍容华贵的,而是偏向于淡雅素净;词的意境,避免过于狭小逼仄或密集拥挤,而是疏朗开阔。 师:最后,请在《扬州慢》的音乐声中,回读全词。 (播放歌曲《扬州慢》,学生自由朗读。下课)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扬州慢,姜夔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扬州慢》课堂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扬州慢》教学简案 |
下一篇文章: 姜夔《扬州慢》课堂实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