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现代人物分类索引 >> 文学 >> Y >> 正文

 

[图文]易征

易征(1930~1997)
  笔名楚天舒。湖南汉寿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文书、记者、编辑、干事、研究员,粤中区党委干校、广东省委、广东人民出版社干部,《花城》编辑部主任,《旅伴》编辑部主任。广东省文联委员,中国作协广东分会理事。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南海渔家》,诗集《南国诗情》(合作),评论集《诗的艺术》、《红豆集》、《文艺茶话》、《通讯工作漫谈》、《文学絮语》等。

易君左和他的文学世家

                                  朱能毅

             
                 
易君左像
 
    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末,在湘北汉寿产生了一个延续四代、长达160余年的文学大家族,这就是为世人津津乐道的易氏作家群。易家四代文武兼资,簪缨相续,都是从少年起即显露出珠玑满腹、锦绣盈肠的才华。他们在投身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时,还留下了大量瑰丽的诗文,在中国近、现代文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现代著名作家易君左,便是这个家庭中一颗耀眼的文星。

    芝兰之室    易家文星辈出

    易君左的祖父易佩绅,1828年生于汉寿,可算是这个文学家族中第一代人。他是清末儒将,官至四川、江苏布政使。写下诗词800余首,有《函楼诗钞》、《函楼文钞》20余卷,记录了他从求知求名到救国救民的心路历程。其感时怀古诗苍凉沉郁,时代性强;写景咏物诗晓畅清新,内涵深厚;连赠答酬唱诗亦流露出很强的忧患意识。尤其是一篇描述胞兄易书绅关爱体谅他的传记,文情并茂,细节感人肺腑,给易君左幼小的心灵以强烈震撼。易佩绅诗文中强烈的“民本”思想和豪爽风骨,对易氏几代作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易氏第二代作家中的核心人物应推易顺鼎。他是易君左的父亲,清光绪年间举人,大半生奔忙于军旅和官场,官封二品顶戴,晚年任印铸局长。他生性聪慧,诗才横溢,三岁时诵读《三字经》。1863年他5岁生日那天,父亲易佩绅逗他对联,出句“鹤鸣”,易顺鼎不假思索地答曰:“犬吠”。父亲命他续对,他相继对出“猿啼”、“凤舞”、“龙翔”。那年,易顺鼎在一次逃难途中与家人失散了,先被太平军收养,后被清兵王爷恩送回家。即依据此事,在父母的指导下写出一篇“述难”文章,于是神童之称传遍全国,以至到了1894年冬月21日,慈禧太后召见他时,头一句话便问:“你就是5岁的神童易顺鼎吗?”他15岁时即有诗、词两卷问世,其中的“生来莲子心原苦,死傍桃花骨亦香”、“秋月一丸神女魂,春云三摺美人腰”等丽句,传诵一时。易顺鼎一生著述甚丰,有诗集72卷逾万首,词集10卷,杂著29卷。其诗意象开阔,别具一格;词作辞采绚丽,蕴藉深厚,与晚清另一著名诗人樊增祥并峙于诗界两雄,《全清诗》、《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均收进他的诗和散文,其名字在近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1920年秋病卒于京寓。

    易君左的叔父易顺豫系光绪进士,曾任江西吉安知府,辅仁大学、中国大学和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湘社集》、《琴意楼诗》等,《全清诗》收有他和胞兄易顺鼎的词作。

    易莹是易君左的大姑母,她孀居在易园,蕙心兰质,其诗清丽凄婉,技巧娴熟。因英年早逝,易君左没有见到过她,但从父亲为她编选的《玉虚斋集》里,已经读出这位不幸姑母的超群才华。

    易瑜是易君左的二姑母,一生致力于教育,同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并积极投身妇女解放运动。她精于诗文,与丈夫黄仲芳倩影联唱,是清末民初全国著名女诗人之一,主要著作有《湘影楼诗》、传记体小说《西园忆语》、散文集《髫龄梦影》。

    易君左堪称易氏第三代作家中的佼佼者。他1923年获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投身新文化运动,被鲁迅划入京派作家范围。1926年参加北伐,开始了漫长的军旅文人生涯,任过多种文化宣传职务,授少将军衔。1949年后避住港台,从事编辑和教育工作。易君左在30年代即以散文集《闲话扬州》闻名于世,一生著书60余部,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艺术上多精美之作。香港文学研究社将他与周作人、林语堂、李广田等名家并列,台湾当代学者称他为中国现代游记写作第一名家。其作品拥有千千万万的港台和海外华人读者,在东南亚享有盛名,不少篇什选进台湾中学国文教材。他的书画均臻上乘,1944年在重庆中苏文协举办过书展,名声大震。

    易氏文学世家第四代作家是易征,系易君左第三子。他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期在部队和地方从事文化宣传、出版工作,晚年担任过《现代人报》总编。作品有新诗集《红豆集》、小说集《南海渔家》、散文集《多伦多来客》、评论集《诗的艺术》、《文学絮语》、文学随笔《文艺茶话》等14部。系中国作协会员,1997年在广州逝世。

    特别训练    铺筑育才之路

    易氏文学家族中的前三代人,身处中国社会内忧外患、时局动荡的年代,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成就呢?原来这个文学家庭有着区别于一般家庭的育人理念与方式,其中突出一点是:从启蒙教育开始,即对后代有意识地、系统地进行资质训练,它包括观察与想象、语言表达、文化技巧等写作基本功能训练,激发培养后代的文学兴趣,这种独特的训练甚至融化在与孩子们的游乐中。在一次月色融融的雪夜,易佩绅夫妇唤醒三个孩子,指导他们如何观察眼前景物特征,体味其空灵幽静境界。于是易顺鼎写出《园居雪夜》:“积雪已满林,天寒睡初醒。月华如水流,老鹤踏梅影。”稍大,父子们便共商文学问题,或以某一事物为题,相互唱和。易佩绅在四川、江苏任职期间,也常带上易顺鼎,参加当地的社团活动,拓宽孩子的文学视野,提高他的审美能力。

    对易君左的培育,易顺鼎禀承了父亲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法。1899年易君左在长沙出生不久,即被带回汉寿易园——这个文化氛围非常浓郁的环境中抚养。母亲用自己的学识教育他,也让家庭成员诱导他。三岁左右,父母开始和他练对字:“云对雨,雪对风,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父母说“人间清暑殿”,小君左答“天上广寒宫”。这种最初的训练不只是声调平仄和词性的相对,更在于让孩童的想象力由此飞腾起来。同时,多才多艺的二姑母易瑜对小君左的耳提面命,严格要求,以及她那些现代气息浓烈的诗篇,无时不在浸润易君左幼小的艺术心灵。

    10岁那年,易君左被父亲带至广东高要(端州),一面接受名家指教,一面跟公务之余的父亲学诗。有一天,易顺鼎以《猛虎行》为题命他吟句,易君左很快吟出“怒目如铃,张尾如旌。列齿如锯,转喉如钲……苛政如虎,残害百姓。敢告有司,须全民命”。诗里灵活运用典故,题旨深刻,忧愤之情跃然纸上。易顺鼎欣喜异常,凡参加文学活动、文酒盛会或是游山玩水,必把易君左带上,将自己写的佳句念给儿子听,让他揣摩品味。有一次父子俩坐船去游览罗浮山,易顺鼎像当年父亲教诲他那样,指着两岸景致教易君左如何观赏,如何抓特点。最后父子都写下观察所得的诗句,互相交流。易顺鼎当时描写江岸景色和远眺罗浮的佳句,易君左几十年后仍记忆犹新:“唉乃一声绿,荔枝千颗红”、“云外山如笠,天边塔似簪”。随后不久,易君左就读北平(北京)公立四中时,常随父亲去江西会馆参加寒山诗社的诗钟集会,有机会周旋于严复、梁启超等诸多名公之间,得到了古典文学的熏陶,并两次夺得诗钟状元,博得名公们的青睐。
 
    尤其值得一书的是:易君左在散文写作上,铭记着祖父易佩绅的告诫:以平易简洁取胜,要学司马迁、郦道元的语言风格,叙述以细节取胜,描写以传神为要,以情感作为推动语言的动力。今天,我们从易君左纵横奔逸、浑厚凝重的逾百万言的游记中,不是处处可见郦道元的简洁峻峭、司马迁的严谨平实吗?

    正是这种理性与感性交融的训练方法,加上良好的易园环境以及他们自身与生俱来的气质和爱好,成就了易氏一代代文学人才,形成一个罕见的家族作家群体。

    营构氛围    绵延百年书香

    易氏文学世家中,还有一道值得我们瞩目的风景:这里拥有一个挚爱文学艺术的巾帼群体。易君左的祖母陈夫人曾饱读诗书,文学功力厚实,是闻名龙阳(汉寿)的才女。易君左的母亲王仲柔知书达理,文学修养颇深。再如易君左的婶母张夫人,堂姐易孟美、易仲瑾,姐姐易娴、易倩,表妹(后为妻子)黄学艺等人,她们或擅长诵诗吟对,或工于诗词书,或喜爱音乐戏曲,成为这个文学家庭里密不可分的一群,营造出一种浓郁持久的家族文化氛围,绵延一个半世纪而不衰。

    这个巾帼群体配合易氏前两代作家们,经常采用各种形式聚在一块,以写诗吟句相互交流为乐事。易君左在传记《大湖的儿女》里曾追忆先辈在易园的情景:“母亲告诉我,往年祖父母登螺蛳山(易园内假山),以望见真一子(易莹)在湘真馆凭楼栏为乐,常用彩鸽口衔诗笔往来飞去和诗,不啻人间仙”。有一回易顺豫久赴山西,全家人甚为思念,易佩绅召集众人,以此为题作和韵诗,排遣心中牵挂之情。他们在这次活动中反复唱和,易莹一口气竟吟成32首。最后易佩绅挑出几首寄往山西,易顺豫收阅后,即作和诗寄回易园老家。这些类似当今文学沙龙的活动,使他们在相互切磋、鉴赏中扬长避短,在娱乐中维系亲情。

    易氏文学世家还注重博采各类艺术之长,几乎人人都喜爱绘画、书法、音乐和戏剧。易君左从小就知道父辈都是绘画能手,特别是二姑母易瑜,“幼时即聪颖绝伦,善画花卉。我记得老家乃至有些亲族,以前惯用的帐帘,多半是二姑母所绘的牡丹图”。易君左本人年少时在北京曾拜名家学画,后来向张大千求教,与徐悲鸿来往频繁。他在晚年说过:“我一生写诗常常写到斜(夕)阳,也爱写鸦。”的确如斯,如:“六代豪华鸦背冷,九边烽火夕阳红”、“寒鸦数点秋风里,好趁斜阳看六朝”、“斜阳颜色最适鸦”等等。易君左对这些意象的选择,正是将家的感官与诗人的情思融合一体的产物,由此发掘出其中的美学意蕴和哲理。

    是绘等各种艺术,丰富了易氏几代作家创作的美感领域,使他们没有拘泥具体事物表象,更注重述写的“神似”,也增强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另外,易氏家族函楼藏书为湘北第一,这也是形成文学氛围的重要一点。1922年易君左为创办汉寿首家图书馆,慷慨捐出藏书5000册。

    1972年3月17日,易君左在台北市寓所病逝后,在台的汉寿同乡和文友合挽联云:“三代擅才名,早有文章惊海内;千秋成绝响,更无闲话到扬州。”这或许是对易君左及其文学世家的最高评价,也是对易君左所期望的“文能报国,诗可传家”的形象注释。(汉寿县党史办供稿)

来源:中国哲士网

如有修改意见 请联系我们! E-mail:mail@1-123.com

有关[图文]易征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