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重整旗鼓,又投入了战斗。此俗后来成为定期的歌舞盛会而流传下来,成为苗族传统节日。[57]
总之,蚩尤作为苗族的“第一祖先”,始终受到各地苗族人民的崇敬与纪念,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及民间文艺中有许多表现。许多古史传说,尽管有神话思维的幻想成分。却往往与古代文献资料不谋而合,这充分说明民间习俗、民间文艺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它可以印证并补充书面文献,这是活动的更生动的历史资料,我们要善于应用它们。 [1] 《尚书》“周书·吕刑篇”。
[2]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3] 《太平御览》卷79引《龙鱼河图》。
[4] 梁·任昉《述异记》。
[5] 《山海经》卷十七“大荒北经”。
[6] 《太平御览》卷十五引《黄帝玄女战法》。
[7] 《太平御览》卷三二八引《玄女兵法》。
[8] 同注3。
[9] 同注4,此曰蚩尤神主疫治病,此俗后传至朝鲜,据《东国岁时记》:端午节时王家“观象监本朱砂,榻天中赤符,进于大内,贴门楣以除弗祥。卿士家亦贴之。其文曰:‘五月五日,天中之节,上得天禄,下得地福,蚩尤之神,铜头铁额,赤口赤舌,四百,病,一时消灭。急急如律令。’”端午祭蚩尤除疫也。
[10] 司马迁《史记》,卷28《封禅书》。
[11] 《皇览·冢墓记》。
[12] 《经史答问》八。
[13] 司马迁《史记》卷8《高祖本纪》。
[14] 《越绝书》卷四“计倪内经”,记谋士计倪言。
[15] 《管子》“五行”篇。
[16] 《韩非子》“十过”篇。
[17] 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18]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第394页,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61年版。
[19] 贾谊《贾子》“益壤”篇和“制不定”篇。
[20] 《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
[21] 《天中记》卷引《帝系谱》。
[22] 《黄氏逸书考》辑《遁甲开山图》。
[23]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
[24] 金·元好问《续夷坚志》卷四。
[25] 《吕氏春秋2孟夏纪》:“炎帝,少典之子,姓姜氏,以火德王天下,是为炎帝,号曰神农,死托祀于南方,为火德之帝。”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亦少典之子。
[26] 《山海经》卷十五“大荒南经”。
[27] 《云笈七签》卷一百引《轩辕本纪》。
[28] 梁·任昉《述异记》卷下。
[29]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
[30] 《神异经》旧题东方朔撰、张华注,《隋书》已有著录,被认为荒诞,但其神话幻想反映了民间传说的观念,有些受正统观念的影响。《大戴礼·用兵》把蚩尤说成是“庶人之贪者也。及利无义,不顾劂亲,以表厥身。蚩尤愍欲而无厌者也。”《路史·后纪四·蚩尤传》更曰:蚩尤被杀之后“身首异处,以故邱代圣人著其像于尊彝,以为贪戒。”《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名曰饕餮。”《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玄说:“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左传·文公十八年》正义引《神异经》:“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此类古史神话资料都说明饕餮与蚩尤有关。
[31] 见《苗侗文坛》(贵州凯里)1995年第4期。
[32] 同上书第16页。
[33] 同上第19页。
[34] 参见(苗侗文坛)1994年第2期第24-25页,江泽:〈九黎、三苗与苗族〉。
[35] 同上25-26页。
[36] 同上25-26页。
[37] 同上25-26页。
[38]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第394页,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61年版。
[39] 贾谊《贾子》“益壤”篇和“制不定”篇。
[40] 《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
[41] 《天中记》卷引《帝系谱》。
[42] 《黄氏逸书考》辑《遁甲开山图》。
[43]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
[44] 金·元好问《续夷坚志》卷四。
[45] 《吕氏春秋2孟夏纪》:“炎帝,少典之子,姓姜氏,以火德王天下,是为炎帝,号曰神农,死托祀于南方,为火德之帝。”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亦少典之子。
[46] 《山海经》卷十五“大荒南经”。
[47] 《云笈七签》卷一百引《轩辕本纪》。
[48] 梁·任昉《述异记》卷下。
[49]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
[50] 《神异经》旧题东方朔撰、张华注,《隋书》已有著录,被认为荒诞,但其神话幻想反映了民间传说的观念,有些受正统观念的影响。《大戴礼·用兵》把蚩尤说成是“庶人之贪者也。及利无义,不顾劂亲,以表厥身。蚩尤愍欲而无厌者也。”《路史·后纪四·蚩尤传》更曰:蚩尤被杀之后“身首异处,以故邱代圣人著其像于尊彝,以为贪戒。”《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名曰饕餮。”《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玄说:“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左传·文公十八年》正义引《神异经》:“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此类古史神话资料都说明饕餮与蚩尤有关。
[51] 见《苗侗文坛》(贵州凯里)1995年第4期。
[52] 同上书第16页。
[53] 同上第19页。
[54] 参见(苗侗文坛)1994年第2期第24-25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