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联 (1915- ),曾用名陈普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一
陈锡联,1915年1月4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高桥区詹店乡陡山彭家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在家乡参加少年先锋队,同年4月参加黄安县游击队第八队。1930年随队编入红一军一师三团一营二连当战士,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了开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1年1月,红一军和红五军合编为红四军后,陈锡联被编为红四军十师三十团,任通讯班长。同年11月,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组成第四方面军后,陈锡联任红四方面军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部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各次反“围剿”及西征入川作战。
1933年8月,陈锡联任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三团党委书记、政治委员,同年秋任二六三团团长。1934年9月起任红四军第十师副师长、师长,不久后改任师政治委员。曾率队参加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的作战。
1935年5月,陈锡联率部参加了强渡嘉陵江战役后,随即进行长征,同年7月任红四军第十师师长,随师南下转战川康边。1936年9月率部北上到甘肃与其他红军会师。同年10月任红四军十一师政治委员,12月,调任第十师师长。
二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锡联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1937年10月19日率队夜袭了山西代县阳明堡的日军飞机场,经过1小时的激战,焚毁敌机24架,歼灭日军百余人。1938年3月又率队参加了神头岭伏击战和响堂铺伏击战。
1938年4月,陈锡联调任三八五旅副旅长,同年升任旅长,率队参加了粉碎日本侵略军“九路围攻”的战役,巩固和发展了晋东南抗日根据地
1942年春,陈锡联任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八路军太行纵队司令员等职。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1943年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出席了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锡联任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为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组织指挥部队参加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鲁西南等战役。在进军大别山期间,率部开辟皖西新区。
在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淮海战役中,陈锡联组织指挥所部与华东野战军配合作战,围歼国民党军第七兵团,击毙兵团司令黄伯韬等,接着攻克宿县,围歼了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俘兵团司令黄维。在进行了20天休整后,于1949年1月6日对被围之敌发起进攻,经4天战斗,与友军一道全歼国民党军第二、第十三两个兵团,俘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击毙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 1949年2月,陈锡联任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参与组织指挥所部参加了渡江战役、西南战役等作战。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陈锡联兼任中共重庆市委书记、重庆市市长、川东军区司令员。1950年10月,陈锡联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1955年入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6年被选为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1968年递补为中央委员),1957年兼任炮兵学院院长。1959年10月任沈阳军区司令员。1961年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处书记。
“文化大革命”期间,陈锡联曾于1968年兼任辽宁省革命委员会主任。1969年5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73年12月任北京军区司令员。1975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同年任国务院副总理。是中共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
1980年陈锡联被免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和北京军区司令员职务。在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上,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他是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陈锡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