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C >> chen >> 陈虻 >> 正文

 

陈虻书写的一段历史

  12月23日零时21分,北京肿瘤医院,抢救黯然结束,中央电视台社会专题部副主任(原新闻评论部副主任)陈虻走到终点,47岁,电视界一代天才壮年辞世。

  陈虻的才华,体现在那句著名的流行语上,“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陈虻是创意人。“把正在发生的历史还给普通人”,他也是这一理念在央视的引领者,他说,“(纪录片)表达的是对每一个人的尊重,是那种需要以真切、平等才能体现的尊重。”

强烈推荐
 马丁·沃尔夫:拉动内需不是短期问题 货币政策有效吗?
降息的边际效应或减弱 政府团购商品房理应公开透明 藏头露尾的汽车业破产保护 警惕外汇储备大幅缩水 通胀、通缩之间的徘徊与差异 倪震是一个怎样的人? 谁在制造小康检查“标准答案”   回到15年前的那个夏天,一个32岁的年轻人走进《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办公室,之前,这个栏目教人如何做饭、做面膜,但这个新任制片人告诉比他更年轻的“孩子们”,“还是要做服务,但要服务人的精神。”

  这句话打动了同事,于是,“服务人的精神”,注入栏目的灵魂,没有宏大叙事,没有“圣人”报道,把镜头前面的人还原为一个个具体、生动的肉身。

  如今,往事已成追忆,笼罩在CCTV南院工作区的是一片悲伤,“陈虻兄弟走好”,反复出现在办公区的电子屏幕上。

  其实,2008年,对央视来说,本有喜事,创台50周年,很多领导人发来贺电,而对很多员工来说,陈虻的去世,让一切突然停止。人们在缅怀过去,缅怀陈虻和属于他的电视改革黄金10年,他是10年的代表者和巨大的亮点。

  改革的成功来自制度创新和宽容、宽松的环境。当年,那个走进《生活空间》办公室的年轻制片人,既是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产物,又是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推动者。

  1993年,邓公南方谈话第二年,改革和制度创新四处发力,当年5月1日,《东方时空》创办,制度创新的标志是制片人体制的建立。当时的央视给《东方时空》开了一个“绿色通道”,制片人虽无行政级别,却有人财物的权力。

  在《东方时空》的“地盘上”,制片人可以招聘优秀人才,可以对优秀者予以奖励,可以充分贯彻他对栏目的设计,可以尊重并激发团队每个个体的潜质。

  于是,分布在各个地方、热爱电视的年轻人,涌入这个团队,白岩松、水均益、崔永元等知名主持人,都是当年人才自由流动的产物。再看看《东方时空》的布局:《生活空间》、《东方之子》、《焦点时刻》,这些栏目的特质可以概括为,尊重个体命运、尊重人们对舆论监督的需求。

  这是一条清晰的逻辑。赋予制片人相对完整的管理权限,灵活的薪酬制度得以贯彻。而开放的用人机制,让人才的自由流动成为可能,一度《东方时空》成为电视人才北漂的目的地。这些今天看来已成平常的制度创新,之所以体现为效率的提高,归根结底,是解放了人,释放了人的创造力。而“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更是把制度背后的价值观推到了极致,这一理念隐含着精神层面和技术层面的追求,具有人文精神和独立表达诉求的编导、记者面前是一个个独立的人—节目尊重电视观众的期待和情绪,支持这一切的是一种价值观,每一个人不再是符号,而是一个个肉身。

  1993年底,CCTV在《东方时空》的基础上成立新闻评论部,次年4月,成立《焦点访谈》,1996年3月推出中国第一个谈话类节目《实话实说》,5月,推出中国电视界最长的新闻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如此高频率的创新,构成了电视改革的黄金10年,成就了电视人激情燃烧的岁月。陈虻是10年的代表者。

  经历中国改革辉煌年代的人,也许能从陈虻身上找到自己,陈虻个体命运的背后,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我相信,媒体同行在“讲述陈虻的故事”时,也会想到,是在“讲述老百信自己的故事”。

  回首望去,成就陈虻的那段历史,能否给今天以启示,尊重个体,把所有人都看做一个个肉身,能否不再是奢望?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陈虻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陈虻书写的一段历史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