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5月7日,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音乐会隆重举行。观众近乎疯狂地鼓掌,许多人留下激动的泪水,人群不住地涌向舞台中央,《欢乐颂》成了世界交响曲中无可争议的顶峰;2004年,当180年已经流转,我们决定在东方这个古老的国度以我们的方式纪念这段经典,纪念一个音乐巨人暮年时登峰造极的呕心之作,纪念他所阐释的真诚、纯洁和自由,纪念这段西方古典音乐的中国旅途,以及这段旅途中几代音乐家的心路历程。时间也恰好是在四五月天的时候。 初识贝多芬——严宝瑜的音乐故事 80多岁的北大老教授严宝瑜是较早接触贝多芬的人物。15岁因《田园》迷恋音乐,1942年被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所震撼并参与《欢乐颂》的试验演出。1944年,他辗转来到西南联大开始学习德国文学,之后于1954年去往贝多芬的祖国留学,从事席勒、歌德古典文学的研究。这中间他将席勒诗集翻译成中文,对《欢乐颂》的翻译成为《欢乐颂》早期的音乐版本。1959年严宝瑜回国,正值国庆,亲历了《欢乐颂》在中国的首演。现如今为北大学生开设《贝多芬音乐》专题,教授很多的学生。对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他有独特的理解。他细致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那个时代古典文学、古典音乐、古典哲学的统一,也是贝多芬一生的总结,38年著成。较之贝九前面几个章节,《欢乐颂》更光明。其实前面几个章节反映了苦难、挫折也一样精彩,不要轻易忘却这样的精彩。 严老说,《欢乐颂》体现了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引领人类穿过痛苦走向光明。他和年轻的学生用德文朗诵并演唱了《欢乐颂》,优美深情。 登陆中国——从德文到中文 今天《欢乐颂》朗朗上口的歌词除了文学大师席勒的功劳,还有一代德语翻译专家邓映易女士的贡献。将德文转化为利于演唱的歌词,工作异常艰难,邓女士依靠出色的外语功底、文学功底、音乐功底、声乐功底进行翻译,一番努力便是如今的中文版本的《欢乐颂》。老人84岁高龄,行动不便,女儿邓欣欣带来了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的三个版本的《欢乐颂》。女儿说母亲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努力坚持自己的译配工作,2000年以后,出了十几本译书,今年还将出版贝多芬歌曲集及其它音乐集。 首次隆重亮相——人民大会堂首演 1959年,作为建国十周年的献礼节目,《欢乐颂》在中国首次亮相,当年合唱队的队员张雪萍、王瑞、冯婉珍、吴其辉也来到现场,同时带来的还有当年宝贵的演出照片和资料。3月份开始排练,10月1日登台,几个月以异常饱满的热情练习演唱。由于首次接触贝九,也由于音域过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但是回想当年,他们无一不感到骄傲,心情犹如当年演出完毕,激动、疯狂。只是当年合唱的队友好多已经作古,去了贝多芬描绘的天堂。 吴灵芬也是《欢乐颂》中国旅途的忠实陪伴者。1959年首演她刚刚14岁,当时仅仅作为一个“乐务”工作者。如今她已是著名合唱指挥,每年指挥数场演出。现场,吴灵芬指挥,四位老人再次放歌,现场观众应和,场面热闹祥和。 现代精神——李心草与《欢乐颂》 李心草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年轻指挥家,现场他带来了一本贝九的总谱,他说买下总谱就是为了过足音乐的瘾。中学接触《欢乐颂》的片段,之后看到严良堃老师执导的演奏才顿悟贝九是那么长的音乐。爱上演奏,从爱上贝九开始,也从爱上严老师的演奏开始。他曾经在少年近乎痴迷地跑到排练场地借用严老总谱和指挥棍回家偷偷练习。迄今为止,李心草指挥贝九全部四个乐章只有一次,那是在1996年的时候,剩下的单个乐章的指挥已经不计其数。他能够清晰分辨不同指挥版本的贝九,也在用心阐释自己对于贝九的理解。 时代在变,流行音乐和流行元素不断涌现,只是一些永恒的东西不能忘怀,只要人类存在,这些作品就会存在,而且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展现新的异彩。
为便于比较,在下面还给出两种中文译稿。在中国,人们在演唱中使用较多的,是由邓映易在五、六十年代(据说是根据英文)译出的中文歌词,其中的第七行在九十年代又作了修改。
漫议歌曲“欢乐颂”的世译(节选)
卢纪新
欢乐颂(邓映易译)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 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 人们团结成兄弟。 (注:第七行在九十年代被改作“ 在你温柔翅羽下面”)
在国内有关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资料中,笔者还见到一篇轶名的“欢乐颂”汉语译文:
欢乐啊,美丽的神的火花, 极乐世界的仙女。 天女啊,我们如醉如狂 踏进你神圣的天府。 为时尚无情分割的一切, 你的魔力又把它们重新连接; 只要在你温柔的羽翼之下, 那里的人们都结成兄弟。
在这两种译文中,似乎邓译侧重于整体的意译并作了些创造性的发挥。而佚名的译文侧重于逐行直译。邓译在字数上与原文音节数一致,适于配曲歌唱,但诗中的意象被改变过多。佚名的译文不适于配曲歌唱,但在转达原诗意象与思想上却胜过邓译,与原作相当接近。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