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尺男儿,泪洒直播间,好样的!”、“赵普的眼泪是新闻节目的时代标杆!”……
自从央视抗震救灾直播节目主持人赵普潸然落泪的新闻被广为报道后,帅气的赵普已经成为观众们心中的“真情英雄”。
但实际上,和大多数科班出身、名校毕业的央视主播比起来,赵普远没有那么幸运。现年37岁的他一路走来历经艰辛,做过保安,当过气象播报员,甚至为了生计跟人合伙开过服装小店。但就是凭着一腔热情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赵普参加北广专修班,毛遂自荐进北京电视台当主持人,最后终于幸运进入央视成为一名新闻主播。
辗转联系上赵普时,他在电话里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家的关心我都知道,我也很感激。”但随后反复强调的却是,“我个人的表现不值得一提,任何一个主持人都可能做到。”据悉,直播开始后,赵普平均每天睡4个多小时,而且已经连续9天神经性腹泻,人也瘦了。今天凌晨4点,他又准时起床上班,热情丝毫没有减弱。
虽然我们无法用自己的肉身,替你们抵挡灾难与痛楚;虽然我们远隔千里,甚至无法陪伴在你们的身边。但请相信,平日里一呼百应的我们,此时此刻和每一个中国人一样,有着最朴实、最真挚的心。从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至今,文艺界人士用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灾区人民的问候,为赈灾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些在荧屏上呈现的,和未在荧屏上呈现的人、事、情,述说着这个特殊群体的真情热爱,同时他们的内心也因为这次地震,获得了涤荡升华。赵普播报时落泪的视频
[专访]
“我是传播信息的人”
因为在直播节目中真情流露,赵普成了广受关注的主持人,但接受采访时他始终觉得“个人表现不值一提”。说到这次的大型直播节目《抗震救灾·众志成城》,赵普并没有把它当成节目来做。“节目需要电视人设计,并利用各种资源,但我们这次做的是特别直播,我宁愿把自己当成是传播信息的人。”
而这种传播,赵普又试图做到立体、透明。“通过电视、手机、网络、平面媒体等渠道形成立体的概念,同时又让他变得透明。”在13日的第一天直播中,赵普希望公众在短时间内镇定下来,所以第一时间问的问题都是最受关注的,没有太多废话,“因为时间宝贵,考虑到时间进度和通讯情况,一定问最有价值的问题。”
“油罐不知何时被点燃”
可以说,赵普第一天的表现是干练、利落的,谁也不会想到他会有落泪的那一幕。赵普告诉记者,事情过去后,有人分析了他的情绪变化,恰恰抓住了整个脉络。从12日地震发生后,到13日首次上直播,期间的赵普既震惊又焦虑。“当时通讯中断、各种信息还不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心情特别急切,所以观众看到我脸上冒油、满嘴是泡。”
到了14日,也就是地震过去48小时后,赵普变得悲壮起来。“大家已经从不同渠道知道这是一次特大地震,超过我们的估计。作为一个人,我为失去同胞感到很伤心、很无助、很痛苦,但职业道德告诉我不能多想。”但这时候,大量解放军在向前推进,赵普当过3年兵,深知“不惜一切代价”意味着包括付出生命,这也是他悲壮心理的背景,“我的内心已经积累了很多情绪,就像是个油罐,根根神经都是导火索,不知道什么时候油罐会被点燃。” “曾打报告要上前线”
终于,油罐被点燃了,赵普潸然落泪。“其实我都不知道我那时讲了些什么,那时候所有的技巧、语言艺术都没用了,我只有诚实地面对我自己。”而就在那动情的一刹那,导播间有十几个人在看着他,大家发现突然没声音了,于是导播组组长张军通过耳机对赵普说了一句话:“没事儿,我们等你!”“我随后迅速调整回来,因为不能再放任自流。”但就是那一刻,还有观众看不到的真情画面,“我周围的嘉宾都在哭,而且是那种抽泣的哭。”
15日,赵普终于开始试图冷静下来了,而且他必须冷静。同一天,他甚至给各位领导打报告说要上前线,但新闻中心主任梁晓涛在回给他的短信中这样说:“你现在这个岗位更重要,你坚守岗位更能发挥作用。”于是,赵普坚持了下来。从17、18日至今,除了冷静加理性,他还多了一项任务:对公众的心理疏导。
“我是心理干预第一例”
每天都要面对灾情高强度作业,赵普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他已经连续9天神经性腹泻,到现在都没有好。
主持人和普通人一样,他们也同样需要疏导。幸好21日下午,央视请来北大心理学专家,为直播主持人和前线归来的记者进行心理干预,赵普则成了第一个案例。“我的情绪不能自然流露,就会受到心理伤害。理性上,我要完成使命,但感性上,我又是一个普通的人。”面对连日来的压力,除了接受心理干预,赵普自己也在努力调节着,他同时告诉大家,“有了心理问题,不是光靠自己坚强、忍耐就能解决的,不能压抑自己,一定要求助。”
[幕后]
艰难岁月从体育馆保安到气象播报员
1971年,赵普出生在安徽省太平县一个小山村,初中毕业后就参军了。当兵后,年纪轻轻的赵普就显露出天赋,在新兵连的一次联欢会上,他表演了诗朗诵并引起关注,随后到连队广播室当了一名广播员。
退伍后的赵普19岁,在安徽省体育局下属的省体育馆当了一名保安。期间不停购买有关主持艺术的书籍,还特意从书店里搜集印有电视主持人形象的挂历,对照着模仿。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91年,安徽省气象台公开招聘临时气象播报员,抱着试试看心态的赵普应聘成功了。但三年后,赵普接到了体育馆“不再续聘”的通知,而且父亲癌症病逝,临时气象员的工资每月也只有200元,下岗后的赵普只能四处找工作。不得已的情况下,赵普和同学开起服装小店,自谋生计。
奋斗岁月念北广播音系边读书边打工
不久,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开设了干部专修班,赵普报名参加了考试,但干修班招生实行配额制,当年安徽只有一个名额。赵普于是火速将自己主持的作品送到北京去争取名额,最后终于接到了录取通知书。
1996年,赵普拿着退出服装店得到的8000元只身闯北京,但为了完成学业,赵普必须自己打工。他摆起印章摊、做临时家教、抄写员……终于赚够了生活费和学费。
那时候,学校的老师见赵普整天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