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赵本山一直在积极备战蛇年春晚,在节目的不断打磨过程中,赵本山始终觉得作品未能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经过慎重考虑,赵本山决定放弃登上蛇年春晚的机会。对此,春晚剧组真诚感谢他为春晚付出的努力,并表示深深的遗憾。”
这是两小时前央视春晚微博发布的消息。去年的龙年春晚刚结束,赵本山能否重回春晚便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导演哈文的力邀和观众对赵本山的期待,让春晚剧组最终获得了这位“顶梁柱”的助阵。可这一年的磨合却在即将临近春节前画上了句号,赵本山退出蛇年春晚的消息让许多网友感到遗憾。
“没有赵本山,谁还会看春晚?”网友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无论是相声、小品、歌曲、舞蹈等各类春晚精彩节目中,赵本山的小品总能获得满堂彩和高分评价。当然,这和赵本山在春晚20多年的舞台经验有着密切联系,赵本山对春晚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
观众对赵本山的期待便是对春晚的期待。而当春晚没了这位“顶梁柱”后,能否让观众满意,则是要靠自己不断的内在竞争。春节期间,很多地方电视台的迎新节目虽未有春晚的高收视率,但节目的不断创新和大胆启用新人方式,获得很好的节目效果。这让我想到了每年年末日本举行的“红白歌会”,看似只是每位歌手、组合的轮流歌曲演唱,但通过明星代表各自红白两队进行的歌唱PK,最终以场内及场外观众票选决定胜利的一组。这种自我竞争的节目类型让歌曲本身更精彩,也让观众更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
央视春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不能忽视内在的竞争意识,不要单一的划分一类节目给观众欣赏,这样没有过多的对比;也别只追求大明星效应,就好比只要赵本山一出场,就会让观众潜意识里认为这是春晚的最大亮点。
需要习惯没有赵本山的春晚,只有这样,才能让春晚更注重节目本身,让春晚摆脱“没有赵本山,谁还会看春晚?”的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