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接触,还亲自走访了希望集团、励致洋行、蛇口工业区等许多企业老总。那时金蝶公司活跃着各种演讲,徐少春渐渐放开眼光。
终于有了回报。1998年,金蝶引入了IDG2000万元人民币风险投资;1999年,发布了拳头产品K/3系统;2000年,一批“空降兵”入主金蝶各个要职,正式提出“帮助顾客成功”的企业口号。
现在徐少春心里明白,企业由小变大,冲突和矛盾不可避免。“关键看你怎样去面对。”徐少春的办法是开放,授权、沟通、指导,经过两三轮回合的整合与碰撞,金蝶又回归到了一个新的稳定阶段,这种稳定仍然以公司的CEO为核心,但与原来不同的是,围绕CEO建立了一支团队。过去单打独斗的徐少春带起了一支队伍,徐少春觉得又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001年—2002年是公司发展的第三阶段,管理处于法治加人治的状态。
比起第一阶段的激情,徐少春多了沉稳,少了激进。“爱心、诚信、创新”,一种属于金蝶的文化沉淀了下来,这种氛围下,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每个人都回归平静。
“金蝶的目标在哪里?定位是什么?需要怎样的管理模式?”到了第三个境界,这些问题不再困惑徐少春,他充满自信。“这个阶段的自信和第一个阶段的自信不一样,不是盲目的。”上市之前,徐少春大事小事都抓。“上市以后我只抓结构、抓战略。”任何事情都会带来负面影响,都会产生短期的不理解。徐少春明白这点,所以做决定非常慎重。“因为现在金蝶所做的重大决定都是战略性的。”
徐少春喜欢想三五年之后的事情。“现在设计的就是未来的结果———金蝶要成为中国管理软件的航母,到2005年,营业收入要达到15亿元人民币、集团利润2.5亿—3亿元人民币、市值达80亿—100亿港元、拥有2—4个国际性分公司,国际业务收入要占集团收入的5%,员工人数要增长到3000—3500人。”
厚积薄发。金蝶很多事情是在2001年完成的,比如上市,比如并购开思,比如为完善一套成熟的管理模式而开展的“内部整风运动”。“金蝶到了任何的变化都不会影响金蝶格局的阶段。”徐少春脸上浮动着自豪,“一个企业有三种知识:个人(员工)知识、顾客知识、企业(结构)知识。企业一定要建立一套独特的管理模式,把个人知识、顾客知识变成企业的结构知识。这时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金蝶2002年度员工大会上,徐少春第一次以这样的称谓开始他的演讲:“各位员工,各位知识工作者”,徐少春觉得金蝶已经具备了知识型企业的能力。“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了解徐少春的人很明显地感到了他现在的包容与沉稳,虽然他仍然关心金蝶在业界的排名,仍然看重K/3系列在市场的地位,但历练了9年的他毕竟成熟了,现在他的目光更多地瞄准了国外,“将来不要再说什么‘南金蝶,北用友’,我更愿意将金蝶与SAP、Oracle这样的公司相提并论。”
2001年12月28日,金蝶用1350万元人民币重金并购中国ERP专业领域的老牌软件企业开思;2002年1月8日,金蝶斥资购入新亚赛邦(香港)科技有限公司25%的股本权益。两件事相隔不到两周,徐少春出手很快。
许多事情一旦想清楚了,就会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徐少春对开思的管理思路就是这样:开思有150多名员工,人数比金蝶少,管理不是太复杂。关键是要在观念上做些改变,比如合作、团队,金蝶强调开放、创新的文化,希望能包容各方人才,广泛开展各种对内、对外的合作。
“金蝶与开思根本上的文化不会有差异,在具体的风格上会有差异。这正是金蝶有所作为的地方。金蝶这么多年之所以成功,首先是战略和管理上的成功。好的经验输入到开思,正好帮助它。这也是考验金蝶的时候。”
并购开思后,徐少春在管理上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种整合。徐少春的心理期望时间是最长3个月。他想用他的激情和自信与合作伙伴共商中国ERP发展大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机会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危机同在。徐少春这样告诫金蝶的员工,也这样告诫自己。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