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雄生平事迹
|
熊雄是我党早期从事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领导人之一。他是江西省宜丰县人,1892年生。童年时在家读四书五经兼习武术。十五岁入中学。1911年初,他到省会南昌参加了李烈钧领导的为推翻清朝统治而组织的江西学生军。不久,武昌起义胜利,江西的革命军队乘势占领了南昌,李烈钧被任命为江西都督,学生军改编为学兵团,熊雄成为学兵团的中坚。
1913年7月,李烈钧通电讨伐袁世凯,在湖口宣布独立。但起义仅一个多月就遭到失败。熊雄跟随李烈钧逃亡到日本,并参加了孙中山组建的中华革命党,从事民主革命活动。
1916年,熊雄从日本回国,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国护法战争。1919年,他在友人资助下到法国勤工俭学。这个时期,他有机会更多地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结识进步留学生和华侨工人,思想日趋进步。他在游巴黎铁塔时,吟诗一首:“登高东望一咨嗟,长剑倚天信手拿,北海鲸鲵终就戮,南圻逐鹿竟谁家?!”称赞了铁塔的雄伟,歌颂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及抒发了对祖国陷于军闽混战的忧愤心情。1920年底,熊雄与友人赵世炎、李立三、熊自难、陈公培等人在巴黎组织了劳动学会,其后又以学会为核心扩展为留法勤工俭学会,积极主张留学生组织起来,团结互助,到工厂做工,参加工人运动,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1921年,旅法勤工俭学学生为争取工作、学习、生活等权利,进行了“2月28日请愿活动”。熊雄听到消息立即从当时就读的法国西南部农校赶回巴黎参加。劳动学会的成员集中在熊自难的寓所开会,印发“声明”和“意见书”,斥责驻法使馆勾结法国军警殴打中国留学生,号召大家坚持勤工俭学、坚持抗暴斗争。
德国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故乡。熊雄为了更深刻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在1922年3月离开法国,转赴德国留学。不久,在柏林加入了共产党。当时,旅德的同学经常集中在康德大街中共驻柏林通讯员张申府家中学习和商讨工作,主要是研究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前身)的问题。参加活动的有周恩来、刘清扬、张伯简、谢寿康、熊雄等。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成立,成员有三十余人,每人均有代号,熊雄的代号叫“其光”。8月,中共旅欧支部成立,周恩来代表在柏林的中共党员到巴黎出席成立大会。旅欧支部当时设有共产主义研究会,系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通过旅欧少共成员在留学生和华工中进行革命活动。
1923年3月,熊雄与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等人受中共旅欧支部派遣,到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熊雄除了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苏联革命经验之外,还有机会到苏联红军中学习军队的政治工作经验。几年来,丰富多采的留学生活和生活实践,使他大大地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奠定了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斗争经验。
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两党合作,并于广州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熊雄于1925年从莫斯科奉调回国,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大队副队长。10月,广东革命政府第二次出师东征,讨伐陈炯明。熊雄任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秘书长,协助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进行工作。黄埔学生军在东征中英勇善战,使军阀部队闻风丧胆,这种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是同出色的政治工作分不开的。
东征胜利后,熊雄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党内任广东区委委员。当时,周恩来已离开黄埔,熊雄实际上代表党主持军校政治部的工作。他根据“军事与政治打成一片”的教育原则,制定政治教育计划,向军[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熊雄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熊雄生平事迹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宜丰骄子熊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