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18日,一名弃婴被送至南宁市社会福利院,三个月后,领养这名弃婴的是吴数德,他是20年前洛杉矶奥运会56公斤级举重比赛的金牌得主,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
吴数德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家中四个孩子都是他的骄傲,这几个孩子当中年龄稍大的是亲生儿子,其他三个可爱的小家伙则是他先后认养的弃婴和孤儿,吴数德对爱有着自己的诠释。
与启蒙教练严锡嵩的不期而遇改变了少年吴数德的命运和人生之路。严锡嵩三番五次到贫穷的吴数德家里要人,再到学校跟校领导协商,并做好小数德的思想工作,几番交涉之后吴数德才正式走上举重的道路。
吴数德非常聪明,是个很全面的人才。他诗书棋画都相当好,写得一手很好的毛笔字,画得一手很好的国画。
奥运夺冠,达到运动生涯顶峰
从1973年开始练习举重到1978年拿到世界青年锦标赛冠军,吴数德的举重水平日渐提高。对于能成为第一个在世界锦标赛上夺得冠军的中国运动员,吴数德认为自己平时的训练水平就已达到这个高度,拿冠军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并不是说平时训练达到冠军水平了,比赛时就一定拿冠军,心理素质非常关键。”正是由于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让吴数德在赛场上屡战屡胜。
回忆起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夺金的时刻,吴数德说:“赛前我一直在减体重,比赛当天又逢阴天,感觉身体轻飘飘的,力量不足,举了一把后身体有些发虚。”但吴数德凭着过硬的心理素质、冷静的头脑,对赛场上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当时,他的主要对手平时只输给吴数德5公斤,但体重比吴数德占优势。“我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记分牌,心里暗暗分析,如果他第二把的145公斤没有举起来,我只要第二把挺起147.5公斤就有机会赢得比赛了。”吴数德排除所有杂念,认真做准备活动,慢慢使肌肉力量恢复起来。结果,他一鼓作气,三把均获得成功,最终赢得冠军。
留学深造,仍然情系举重
2003年8月,吴数德辞去国家举重队总教练职务,到美国深造,学习体育管理。但对于举重运动,吴数德一直情有独钟,“是举重成就了我,我也在举重中找到了人生的价值”。然而举重运动一直面临尴尬,老百姓对举重并不“感冒”,不像足球等项目那样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之所以造成这种尴尬局面,有项目特点的原因,同时媒体的报道又常常因为专业知识的缺乏而将举重简单化为冷冰冰的杠铃和毫无生气的数字。”吴数德打了个比方,普通观众只知道谁举起的杠铃重,谁就得冠军,但是有时候杠铃举起来了,裁判却判无效,不明白规则的观众就会疑惑。“举重应该贴近生活,让老百姓了解举重,喜欢举重。另一方面,举重运动也要不断出成绩,吸引媒体来报道这项运动。”
举重运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曾经非常受欢迎,那个年代出了不少很有名气的举重运动员。如今,开展的体育项目多了,大部分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小孩去练举重,我国举重运动因此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