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就大声对苻坚说:“杨璧是我的女婿,都订婚很久了,陛下怎么能要他做女婿。”王猛当即回答:“陛下贵有海内,你竟然敢和陛下争抢女婿,这不是要有两个天子吗?你这样做,尊卑贵贱之序又在哪里呢?”樊世听后气得当场就要打王猛,被左右制止。于是樊世用污秽的言语大骂王猛,这可把苻坚彻底激怒了,当即命人把樊世拉出去斩了。很多氐族豪强得知以后一片哗然——为了王猛,陛下居然二话不说把特进樊世给砍了?于是他们纷纷进言说王猛的坏话,但是苻坚仍然不为所动,一句没有听进去,反倒是把那些来说王猛坏话的轻则谩骂,重则在殿庭上鞭打。后来,朝臣权翼觉得尽管这些人说的都是谗言不值得听信,但苻坚这样谩骂殴打也并不对。面对着权翼的批评,苻坚也只是笑着说:“是我的过错。”信任王猛的劲头一点也没有衰退,看到苻坚如此信任王猛,那些要进谗言的朝臣终于明白王猛不可毁。也正因为如此,王猛有了改革的勇气和后盾,最终促使他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改革措施:
首先,王猛“举异才,修废职”,唯有人才才真正知道人才的重要性,这一点毫不夸张。王猛深知人才对于治政的重要性,不断向苻坚推举贤能参与国政。在王猛的推荐下,苻融、任群、朱彤等一批贤才得到重用,而那些尸位素餐之徒,则纷纷被王猛弃用。同时他帮助苻坚创立了荐举赏罚制度和官吏考核新标准。其主要内容是:由地方官长分科荐举名为孝悌、廉直、文学、政事的人才,上报中央,朝廷对被荐者一一加以考核,合格者分授官职;凡所荐人才名实相符者,则荐举人受赏,否则受罚;凡年禄百石谷米以上的各级官吏,必须“学通一经,才成一艺”,其不通一经一艺者统统罢官为民。荐举赏罚制度和选官新标难的规定,改变了当时士族豪门垄断朝廷的局面,有利于有才有德的寒门之士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也否定了西晋永嘉之乱以来许多胡族军阀统治者迷信武力、蔑弃文化知识的落后观念,有效地提高了前秦各级官僚的智能素质,“才尽其用、官称其职”的新局面日益形成,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也为之一变。
第二,王猛针对关中经久战乱,经济残破的局面,“课农桑,恤困穷”,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障百姓的生产生活活动,加强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富。通过凿山起堤、疏通沟渠、构筑梯田、改造盐碱地、召纳流民、减租减税、奖励耕种等途径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发展农业生产。通过这些手段,关中平原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前秦的国库得到了充实,前秦的国力大大增强了,老百姓也能安居乐业。
第三,王猛还注重教育,注重教化百姓,以期培养人才,改善社会风气。永嘉之乱后,中原大地不时陷入战火,乱世之际,大家都过刀尖上舔血的日子,没有几个人重视教育德化的,以至太学被夷为废墟,原来的教育制度在中原也废弃了很久了。而王猛则深深明白到“马上可以得天下,却不能治天下”的道理。他主政后,向苻坚建议恢复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修缮学舍,请名士讲习儒学,并要公卿的后代必须入太学学习。苻坚自己就饱通儒学,因此在欣然接受了王猛的建议外,还决定每月亲临太学三次,考问诸生经义,品评优劣,并与博士等教官讲论学问,以督察学校教育,扩大号召力和影响力。在兴办教育外,王猛还“礼百神,旌节义,继绝世”,弘扬德化,教化百姓,通过这些举措,社会风气为之一新,竞学之风气也与日俱盛。
王猛的这些措施在苻坚的支持下很快收到成效,前秦政权的汉化程度大大加深,关中一带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出现了永嘉之乱以来难得的局面,而前秦的百姓都对王猛使得他们得以安居乐业的措施感到非常高兴。苻坚对王猛的这些新政措施非常赏识,他真实地感觉到了王猛出众的才华对他是多么的重要,更加信任和重用王猛。
经历了一番励精图治的改革,前秦成为诸国中最有生气的国家,因而也有了与群雄角逐的资本,并且愈战愈强,十年之间便统一了北方。致使中华史上连年战乱、百姓颠沛流离的混乱局面有所缓和。
王猛由于事必躬亲,积劳成疾,终于在建元十一年,公元375年六月病倒了。苻坚亲自到南北郊、宗庙、社稷为王猛祈祷,并派侍臣遍祷于名山大川,没有一处漏下的。可是王猛病情依然没有起色,符坚看这一着不灵,便下令在境内大赦,除了反叛、杀父母、祖父母这些殊死罪以下全部赦免。王猛对苻坚的行为感激涕零,在弥留之际还不忘为国献策。这年七月,王猛逝世。失去这位兄长、老师和最得力的助手,苻坚顿时陷于极度悲痛之中,经常潸然泪下,不到半年便已须发斑白了。半年之中,苻坚恪遵王猛遗教,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着重抓了扩大儒学教育和关心民间疾苦两件大事,并且都大有成效。其后,苻坚迅速灭掉前凉和代国,完全实现了北方的统一,东夷、西域六十二国和西南夷都遣使前来朝贡,原属东晋的南乡、襄阳等郡也被攻夺下来。至此,前秦臻于极盛。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