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W >> wang >> 汪道涵 >> 正文

 

[图文]汪道涵:与对岸握手

汪道涵:与对岸握手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郭力

倒评年度人物:重新回到人,重新从人出发(2)

对民族的认同,不同于对政党政府的认同。历史的限制,令汪道涵,以及他对岸的朋友辜振甫无法在政党政府的层面上做出更大的贡献,但在民族感情的层面上,他们已经达到了令后人仰视的高度。正是因为这份同文同种同历史同未来的感情,令两岸关系在经历了数次风雨后,依然能重新回到汪辜二老15年前共同铺就的轨道上。

1993年4月27日上午10时,汪道涵和辜振甫,隔着长方桌握手。他们刚放开手,现场的二百多名记者就喊起来,“再握一次再握一次”,汪辜相视而笑,再一次握手。最后两人一共握了4次手。

这是第一次“汪辜会谈”,是两岸第一次“相互尊重”的“平等协商”,是“炮击时代”的结束,是“谈判时代”的肇始。

如果说,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是海峡两岸关系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那么其实,包括1981年“叶九条”、1983年“邓六条”以及1987年蒋经国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在内,这些都还是两岸各自单方面的政策释放,而只有从1992年达成的“九二共识”,尤其是从汪辜1993年在新加坡的握手开始,两岸才继往开来地创立了面对面“求同存异”的沟通与合作的范式。

5年之后,第二次“汪辜会谈”,汪道涵在上海兰心大剧院请辜振甫看京剧,其中一出戏是《借东风》。事实上,1993年,这两位酷爱京剧的老人,已经为两岸中国人的和平发展,借了这阵东风。

两岸间的一切开创性工作,首先需要政治智慧。但是,如果认为依靠政治智慧就能解决两岸间的一切问题,那未免轻视了汪道涵和辜振甫的历史价值。

几十年的恩怨累积到了1993年,事实上,会谈伊始,汪道涵就“转达江泽民先生、李鹏先生向辜先生的问好,并请辜先生转达他们个人对李登辉先生、连战先生的问候”,但辜振甫甚至没有回礼,因为他未获授权向大陆领导人“问好”。

而时任大陆“海协会”常务副会长的唐树备,在会场外接到的,是台湾民进党的施明德等人递交的一份“台湾独立建国宣言”。所以,当第一架两岸直航包机起飞,当第一批大陆游客站在日月潭前,当第一车台湾民众捐助的物资抵达四川震区时,我们应当感怀当年汪道涵“以宽阔的胸怀向前看”的心界,应当感怀汪道涵和辜振甫对“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的执著。

长期从事台湾研究的辛旗,曾经为汪道涵撰写面向台湾大学生的演讲稿。他记得汪道涵特别关照:演讲稿要充分地体谅台湾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特殊的历史遭遇,充分体谅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特定体验和看法。

“在汪老心中,与台湾的沟通与交流,不仅仅是与台湾各界、各派政治势力进行的‘政治对话’,更应该包括‘历史的对话’、‘民心的对话’和‘未来的对话’。”辛旗曾在本报撰文这样写道。

另一个细节同样令人感慨:在审阅一名学者的文稿时,汪道涵把对台“战略”改成了“方略”,这分明是他力求避免两岸兄弟相煎的拳拳之心。

对民族的认同,不同于对政党政府的认同。历史的限制,令汪道涵和辜振甫无法在政党政府的层面上做出更大的贡献,但在民族感情的层面上,他们已经达到了令后人仰视的高度。

处理两岸问题,政治智慧都可说是其次,真正值得后人感佩并以为典范的,乃是汪辜深沉、敦厚的民族感情。正是因为这份同文同种同历史同未来的感情,台湾人始终不以汪道涵为对手,而大陆人也真诚尊敬辜振甫为长辈。也正是因为这份同文同种同历史同未来的感情,令两岸关系在经历了数次风雨后,依然能重新回到汪辜二老15年前共同铺就的轨道上。

1998年的秋天,汪辜共赏京剧,辜振甫即兴登台唱了3折。台上辜老张弛唱念,一板一眼,台下汪老轻轻击节,款款应和。如今二老已逝,此景已成绝响。

10年后,汪道涵的继任者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汪道涵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图文]汪道涵:与对岸握手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