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在港澳台地区名头很响的“金陵石三友”到底是谁?昨天,当年的亲历者揭开了这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原来这是一个集体创作班子,统一使用“石三友”的笔名。
作为“石三友”的幕后策划者之一,蒋永才先生对此非常清楚,昨天他告诉记者,当年“石三友”开“金陵忆旧”专栏,是站在海外同胞的角度回忆南京的风土人情,所有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根本没人在意是否署真名,也不在乎稿费的多少。
蒋永才:“石三友”可解释成“石城三友”
在邓小平同志提出“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后,有关部门要求中新社组织稿件,向台湾同胞介绍祖国大陆的历史和现状。江苏省政协、南京市政协以及南京市委对台办三家单位携手合作,策划组织作家写稿。蒋永才先生当时作为南京市委对台办的负责人,对“石三友”开专栏的经过非常清楚。蒋永才告诉记者,开辟“金陵忆旧”专栏就是从文化的视角拉近台湾同胞和祖国大陆的心理距离,因此他们决定站在海外同胞的角度来组织稿件,回味南京的历史和风物,这样台湾同胞阅读起来才更亲切,才能勾起他们对祖国的向往。
既然是站在海外同胞的角度,就肯定不能用作者的真实姓名,最后就选择了“石三友”这个笔名。“石三友”也可以解释成“石城三友”,石城就是南京,“三友”就是策划组织稿件的三个单位。蒋永才表示,“石三友”背后的作家最多时有100余人。侯鸣皋、毕群、赵朴三人主要是负责稿件编辑,然后发给中新社,最后发到香港。虽然在香港报纸刊出时统一用了“石三友”的笔名,但各位作者毫无意见,也不在意稿费的多少。
红学家严中:没人在意是否署真名
南京红学家严中也曾经是“石三友”背后的作家之一,严老在自己的著作《南京百谜》中提到了神秘的“石三友”,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他隐而不宣,留下一个悬案。昨天,记者致电严老,请他回顾了当年的情况。
严老告诉记者,1980年自己还是一个工厂的职工,但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有关南京文史方面的稿件,受到中新社专稿部同志的关注。在南京三个单位组织“石三友”写作班子时,中新社专稿部的同志将他推荐给了南京市委对台办负责组稿的蒋永才同志,从而顺利成为“石三友”的一员。当时撰稿人中有民国时期的老报人和民国要人,如王正元曾做过蒋介石电话监听员、苟履之是国民党军队将领、凌也徽是“南京城墙保护神”朱偰先生的夫人等等。
从1980年下半年开始,严老在“金陵忆旧”专栏发表了数十篇文稿,其中较有影响的如《金陵何处大观园》、《四座孙中山铜像》、《谭嗣同南京谋维新》、《续范亭剖腹明志》、《三省钓鱼行》、《周佛海的最后一段》、《陈布雷之死》、《汪坟平毁始末》、《隽语风生审理陈独秀》、《欧阳居士讲经记》、《南京四十八教授的“和平呼吁书”》等等。
严老表示,虽然大家不在意,但当时的稿费也是比较高的,他记得每500字有二三十元,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比当时在《南京日报》拿到的稿费高了好几倍。
俞允尧:最年轻的“石三友”
俞允尧先生也是“石三友”背后的作家之一,他是众多作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但用稿量在市政协名列前茅,多次获市委、政协颁发的奖状、证书和奖品。
1984年“金陵忆旧”专栏停刊,1993年初,俞允尧先生经台湾友人推荐,被邀为台《中央日报》长河版特约作者,其写稿等事宜由市政协祖国统一办公室对台宣传组纳入工作范围,所有刊发文章定期呈报。直至1996年底该报进行大改版和人事变动方终止。但南京的古迹名胜旅游资源还常出现在该报上,并配有图片,吸引了许多游客赴大陆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