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文学院昨日(13日)宣布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获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品特多次直言不讳地批评英国首相布莱尔的政策,反对英国参加伊拉克战争。
“哈罗德·品特成为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既出人意料,又当之无愧!” 昨晚7点,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英国文学学会理事,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前院长、博士生导师蒋坚松。
蒋坚松表示,哈罗德·品特可以说是继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也是英国荒诞派剧作家的代表人物。
品特获奖让人意外
蒋坚松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通常会照顾到地域、性别、文学样式的平衡,也会兼顾到政治的因素。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前,总是会有人对结果进行预测,品特并不是人们预测较多的热门作家,他的获奖可谓爆了一个冷门,让人感到意外。 “但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委员会向来是以出人意料著称,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品特的获奖也算是意料之中。”

13日,手执拐杖的哈罗德·品特在伦敦的寓所前会见媒体。
他是荒诞派代表人物
蒋坚松说:“哈罗德·品特可以说是继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也是英国荒诞派剧作家的代表人物。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他创作了20多个重要的剧本,《看房者》、《归家》等作品更是代表了西方现代派戏剧的最高成就,他的作品独有的简练、幽默、似是而非的风格影响了许多人。”
蒋坚松说,英国从莎士比亚开始,就进入戏剧的黄金时期,1925年英国剧作家萧伯纳也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今年刚好是80周年,因此,品特的获奖从某种程度上说,更像是一种诺贝尔对于戏剧的回归。
对中国文学有借鉴作用
针对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公告中陈述的授予哈罗德·品特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蒋坚松表示,品特与以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思想内涵丰富、关注人性、创作方法新颖,这对中国文学也有借鉴作用。
对中国作家常无缘诺贝尔文学奖,蒋坚松表示,中国的作家作品一点也不比国外的作家作品逊色,只是评价标准的不同而已。中国文学应该保留独有的民族特色,不以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取向为转移,同时又要学习外国文学的先进技巧和手法。(记者 储文静)
品特作品意义是世界性的
品特是继1969年贝克特摘得诺奖后,第二位获得诺奖的荒诞派剧作家,他被评论界誉为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198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荒诞派戏剧集》被很多戏剧爱好者视作宝典,其中介绍了哈罗德·品特的几个独幕剧。他的作品也被戏剧院校的师生钟爱。他的剧作《情人》在国内上演过数次,但没有一位导演或演员领会精髓,他们大多世俗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孟京辉
获奖使我们重新认识品特
哈罗德·品特虽不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他这几年也没有什么很好的作品面世,但获奖却是应该的。这几年公众对他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是一个反战知识分子,也许这样,他的作品更少地受人关注。
国内对他的关注很少,他的作品被译介到国内的也不多,他更没有在国内形成足够的影响力。这跟现在国内对戏剧,尤其是国外戏剧关注较少有很大关系,但品特的作品是值得关注的。所以,这次诺贝尔对他的授奖,可以让我们重新来认识品特,加大对他的关注。——社科院外文所副所长陆建恩
国内观众很难接受
哈罗德·品特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开始被介绍进中国,我国话剧界编导的他的作品不多。上世纪80年代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出过他的代表作《情人》,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过《背叛》,北京话剧界演出过《阳台》、《情人》等。“我认为哈罗德·品特的作品是荒诞派戏剧中最难懂的一类,正因如此国内观众对其很难接受。”——上海知名剧作家赵耀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