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好不容易造出了第一台机械模型,但是在实际检验过程中,计算效果却非常糟糕。父亲心疼儿子,让他不要去做这样吃力而无效果的事。可是,帕斯卡却执拗地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他安慰父亲说:“我的身体吃得消,您放心,我会成功的!”为了这句话,帕斯卡又整整干了2年。造出的模型不行,就改进;还不行,就重头来过。他的工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模型做了一个又一个,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总共造了50多种模型,所有的模型都不一样。”他不但负责设计,而且还亲自参加制造,选材料、做机器外壳、磨齿轮……冬去春来,工夫不负苦心人,1642年夏,帕斯卡的工作终于宣告成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台精致、运算准确的手摇计算器。这台计算器,以手摇的方式来工作,在加减运算的过程中采用“十进位制”,通过各连接数位之间的转轮和插销来实现进位,可以进行六位数的计算。帕斯卡父亲看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帕斯卡把它献给了父亲,而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从繁复的数学计算中解脱出来,他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了专利,开始了批量生产。遗憾的是,由于这种计算器成本太高,价格昂贵,其实用价值并没能在社会上普遍运用和推广开来。 然而,计算器的成功制造毕竟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它的出现,第一次以机器代替了人繁重的脑力劳动,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找到了物理学的工具,其计算过程当中所用到的技术有不少仍为当代的计算器所运用,如数的补位法。而其内在的原理、思想更是开启了人们关于数学与物理学互相借重的新思维,标志了近现代计算技术的开端。在这一意义上,现代计算器技术的“首创者”非帕斯卡莫属。而今天陈列在巴黎国立工艺博物馆中的7台仅存的帕斯卡计算器,无声却真实地记录和证明着这一段历史。
空气有没有重量
帕斯卡生活的17世纪,正处于自然科学取得迅猛发展的前夜。在思想界,传统经院主义思想说教的阴影还残存在许多领域当中,关于空气有没有重量的认识便是这样。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世界万物当中除了火和空气之外均有各自的重量。”言下之意,否定了空气有重量。由于他的绝对权威性,后世的学者大多传袭了这一错误说法。然而,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一批敢于捍卫真理的勇士开始向传统的权威论断发起了挑战。这首先便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他在《论运动》一书中写道:“我们不能相信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仅仅认为某物是轻的,某物是重的,而应当认识到所有的物体都有其各自的重量,只不过各自重量的大小有不同和质地的疏密有分别而已。”随后,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拆利等人沿着伽利略开启的理论方向做了大量的实证性研究,逐渐使“空气有重量”的观点深入人心。然而,他们的工作毕竟还只是初步的。而把对这一传统的挑战推向深入的便是帕斯卡。
帕斯卡通过对许多方面的考察和分析,敏感地发现了前人在“空气有重量”的证明上存在着普遍性的缺陷。从1646年起,年方23岁的他便开始使用各种实验完成对“空气有没有重量”这一无法直接感知的普遍性问题的证明。当时一般是通过检测手段检测空气中有没有压力来说明空气有没有重量。通常的做法是:将盛有水银的玻璃管倒置于水银槽当中,看管中的水银柱是否会下降。如果不下降,就说明水银管外的空气有压力,正是这一压力托住了管内的水银。这便说明了空气是有重量的了。但当时这种检测尚缺乏普遍性,而帕斯卡将这一方法进行了推广应用。他在当时法国最好的一家玻璃厂中特制了各种型号、形状的玻璃管,每根都长约12米。由于没有可以放置如此长度玻璃管的屋子,他就领着人把实验室搬到了轮船上。在实验中,他更换了各种试验用剂,从重的水银到较轻的酒,再到更轻的水,并进行了多种玻璃管的搭配组合。他把观测到的数据、现象一一记录下来,经过认真的比较、分析和研究,终于在1647年向公众陆续发表了有关这一组实验的研究报告,这便是著名的《真空论》一书。巴黎城立刻轰动了,甚至整个欧洲学术界也感受到了这种震动。在随后的几年当中,帕斯卡再接再厉,又进一步研究了空气重量与液体静力学的各种效应问题,提出加在密闭流体任何一部分的压力,必然按照其原来的大小由流体向各个方向传递。这便是流体静力学中著名的帕斯卡原理,从而巩固和发展了对空气重量的证实。帕斯卡以令人信服的事实和数据证明了大气压力、空气重量的存在,并且初步确定了它们的数值,彻底地摒弃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在科‘学界统治多年的“空气无重量”的说法。人们将帕斯卡的这一组试验;誉为“科学革命史上最动人心弦的试验之一”。这不禁让人想起伽利1略当年那一永垂青史的“落体”实验。
短暂的辉煌无尽的思考
正如赤橙黄绿等七彩构成了炫目的白光一样,每当我们走入科学家的生活世界,我们总能发现蕴藏在他们成功辉煌之后的多姿人生。作为一个与时代的精神紧密相连的科学家,帕斯卡也身兼文、理,在文学、伦理学方面都有着颇深的造诣。他的代表作《思想家》、《致外省人信札》,至今被公认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一生为病魔所缠的帕斯卡,是怎样在艰难的条件下做出如此出众的贡献的呢?这源于他对科学探求目的的深刻认识。1657年,他在著名论文《论几何学精神》的一开头就写道:
“研究真理有三个目的:第一,追求真理时,发现真理;第二,已知真理时,求得论证;第三,探讨真理时,辨伪识真。”
然而,在帕斯卡晚年的研究当中,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一步步地被对上帝真理的追求所取代——他成了一个坚定的天主教徒,逐渐放弃了对科学的研究。在他看来,宗教、信仰是探求世界本质真理的惟一途径,而科学研究虽然也以探究真理为目的,但这一目的追求的不过是万物表面、具体层面的东西。因此,在信仰与理智之间,“信仰的境界无疑要比理智的境界高出许多”。
帕斯卡的这一思想转向,人们都认为是科学界的一大损失,纷纷表示不可理解,有的人甚至还认为他“可悲地误入了歧途”。
1662年8月19日,疾病再一次袭击了他,而这一次他却没有能够幸免。帕斯卡在巴黎过早地去世,享年仅39岁。
帕斯卡是近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在短暂的人生年华当中,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精神遗产。他在几何、代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的许多贡献,直接开启了近代数理科学思想的发展。著名科学家达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