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落幕的“第1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倪萍凭借其主演的电影《泥鳅也是鱼》获得“最佳女演员”的殊荣。这是她第二次获得这个奖项。
这是采访倪萍的由头。
从主持人再到演员,倪萍这几年非常低调。连续几年的春节晚会看不到她的身影,她也很少出席各种名目繁多的活动,更在各种报刊上鲜见有关她的报道。
“倪萍会一直演戏吗?” “倪萍还会主持节目吗?”“倪萍现在的生活状态怎样?”“倪萍过得快乐吗?”诸多疑问,让我想借这个“新闻由头”面对倪萍走近倪萍听她聊聊现在的日子。
于是,经过几次“努力争取”,终与倪萍面对面。用她的话说,对话的契机缘于信任。
透过倪萍的《日子》一书,我们了解了她从前的日子,现在让我们一起解读她现在的日子。
“以后没有特别值得拍的电影,我就不想拍了”
很长一段时间,你都是拒绝采访。最近,因为配合《泥鳅也是鱼》的上映,你才尝试面对记者。据说,此举是你想为影片尽点力。但如你所说你配合宣传并没有对电影的票房起到太大的作用,所以你不打算再说了。
离开主持人的岗位之后,我给自己规定尽量要少说多做,因为可以说的东西不多。做了那么多年主持人,我的状态和生活大家都清清楚楚的,不用再说那些重复的话。另外,在心理上也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远离这个大家都熟悉了的状态,能够回到相对安静的生活中。这期间,有的人说采访过我,其实根本就没有。我也能理解,毕竟现在的媒体太发达了,身处这个工作岗位,人家可能就会来写你,但我绝不会“主动出击”。前几天,我去做了《环球影视》的专访,本来之前他们说是采访我们剧组的主创,结果我一去原来就是采访我一个人。节目播出后,很多电视专访类的节目都来找我,我都拒绝了。因为自己曾经就是做这些的,不想再掉到这个圈里去了。当然,我接受采访,不能说对电影一点影响都没有,也算是尽了自己的一份义务。这个电影的投资很少,如果我还能帮着投资方卖一点钱,我觉得这对中国电影来说,是个良性循环。我们需要的是梦想,但个人的力量是非常小的,况且我本身就不是那种具有票房号召力的人。
你的运气的确是很好,回归做演员后,你拍的影视剧都获奖了。
据说,有些评委看我演的电影也表示出了质疑,好像这个山峰我能占,那座山峰我也能占,就有这种排斥心理,但最后还是被我的角色打动了,并确信我是以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演员身份在认真地创作。我做过评委,我深感演员获不获奖,需要实力也需要运气,就是一票两票之差,你就上她就下了。你以很微弱的优势胜出,这真的不能代表什么。获奖倒让我觉得尴尬,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不要自己获奖,而希望影片有很好的票房。电影卖不出去,我心里是很不好受的。我出名这么多年了,拥有过一些名利,到了现在这个年龄,我真的惧怕出名,因为我知道出名是什么滋味。
自己演的电影票房不佳,让你有些失望?
我失望的直接表现就是:以后没有特别特别值得拍的电影,我就不想拍了。
你觉得什么样的电影值得拍?
首先要适应电影的规律,不能再做这种小成本的电影了,如果拿出两三千万去宣传《泥鳅也是鱼》,就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效果。但实际情况是它只是一部一百万的投资的小电影。我特别能理解那些不辞辛苦为电影做宣传的人,都是迫不得已的,如果不是为了票房,谁都不会出来这样劈头盖脸地夸自己。所以说,只有前后期宣传都到位,剧本也上乘的电影我才会拍;如果只有好剧本,前后期的宣传都没有,那只是一个半成品。没有宣传,再好的产品也只能靠口碑一个一个地传,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什么时候才能传遍啊,这样就被淘汰了。
作为导演和演员来讲,还是希望通过他的作品跟观众有一个直接的沟通和交流。
在交流的同时也希望有一种共鸣。杨亚洲导演说,《泥鳅也是鱼》在国外放完之后,全场大约1200人长时间地起立鼓掌,这在国内是绝对看不到的。他就反问自己,为什么中国人拍的电影在国外会有这样的影响!我说是不是因为华人多,他说当地没有几个华人,全是欧洲人,他们对艺术是仰视的。鼓掌的时候,探照灯一直在找导演,最后打到导演身上,杨亚洲站起来、鞠躬、坐下,大家又开始鼓掌,这就是电影受到的尊重。
据说在美国,看电影是一种生活方式,周末的时候,一家人出去看电影就像我们一家人一起吃顿饭一样,是一种习惯。
在美国,平均每人每年会看差不多十到二十部电影,中国有些人可能十年到二十年只看了一部电影,这可能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你为了电影走进电影院的次数多吗?
太多次了。我个人还是尝到了一点看电影的甜头,电影院环境比较好,在影院看跟在家里看碟的感觉很不一样。只是让大家走进电影院的过程十分艰难。
“曾经被砸得头破血流,现在已经成了‘铁头’”
你是因为演电影出道的,现在回归电影,它又给你带来很多殊荣。但你并不想将电影进行到底,你说拍电影还没有上瘾!
这可能是我做事比较明智的一面。我是一个特别能放得下的人,我很清楚喜欢和拥有是两回事,所以对我来说,电影在我心中始终是有位置的,但并不会因为有位置,我就什么样的电影都去拍。没做主持人之前,我就有了这种理智。比如,有人曾经问过我,主持人还能继续做下去的时候,怎么就放弃了。对我来说,要做的事情是要有意义的,我觉得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已经不能再向前走,甚至是向后退,在挡着别人的时候,做它的意义何在?不要等到穷途末路了才转身。所以我主动地选择了退出做主持人。
并不是有些人想象中的“被淘汰”?
应该说是自己淘汰自己。我一直都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不重要,我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所以选择放弃是基于我对自己的了解。
作为一个深受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