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不同。《纽约太阳报》记者克什说,希拉里的书很少有文学性的语言,有时过于字斟句酌。在《亲历历史》中,希拉里描述对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印象时,说他"鼓舞人心和礼贤下士"。说他"礼贤下士"是有深意的:一是因为曼德拉当总统后原谅了当初囚禁他的狱卒;二是借以指责政治对手多年来仍咬着自己不放。而奥巴马的书则不拘小节,行文生动,可读性更强。
希拉里的作品以"真诚"为卖点,以大量的事例和论据说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抱负,从流露自己的感触当中体现真诚。
奥巴马则以"真实"见长,更多描述自己的坎坷历程,比如讲述年轻时对自己黑白混血身份的困惑,容易让读者产生真实可信的感觉。
当然,正如一些评论家指出,两人在书中展现的卖点也可能成为弱点。比如,"真诚"过了头,就成为"自怜",这是希拉里在作品里多次流露出的一种情结。她似乎更多地把来自政治对手的攻击看做是一种个人委屈。言下之意:只要别人攻击她的政策立场,便是在怀疑她的良好初衷和人格。
另一方面,强调"真实"过了头,便有"自恋"之嫌。当然,在此次竞选中,奥巴马人气超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个人魅力。
纷纷追求“肯尼迪效应”
一本书不能代表一个人,与其治国能力也根本是两码事。不过,从上世纪中叶以来,美国政界著书立说逐渐成风。
早在1956年,年仅39岁的参议员约翰·F·肯尼迪出版自传《当仁不让》并获得普利策奖。随后,他声名鹊起,政治前途一片光明,并在1960年当选总统。
对有志问鼎白宫的人而言,出版一本书往往成为竞选总统的前奏。如果一鸣惊人,则将对聚集人气起到很大的作用。
受到肯尼迪成功"案例"的启发,每到大选之年,主要竞选人要么推出新作,要么再版旧作。竞选人出书热潮背后的动机显而易见。
美国《新闻周刊》主编米查姆说,著书立说是竞选人向选民展示自己、消弭误解的一个平台,而要让选民了解自己、喜欢自己,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自传讲述亲身经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是最古老的一种"政治推销术"。
克里出书成失败经典
米查姆说,竞选人出书已成为参加总统竞选的"规定动作",但效果却有天壤之别。书卖得好,自然如虎添翼;如果无人问津,则贻笑大方,沦为笑柄。从这个意义上说,竞选人出书也是一桩高风险"买卖"。
对一些竞选人而言,出书还可能是一件"人财两空"的事。麦凯恩《强烈的呼唤》一书的出版商卡普指出,这是因为文笔好的政客非常少,许多人又不擅长讲故事,因此,他们的书经常充满了陈词滥调,枯燥无味,必然滞销。
2004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则堪称竞选人出书失败的经典。他所著《接受召唤为国效力》一书2003年还赚取了近9万美元稿费,但到了大选年2004年几乎一本也卖不出去。目前,在美国旧书交易网站上,这本书最低起拍价只有1美分!(记者 杨晴川)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