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顺 hspace=0 src="/Article/UploadFiles/200810/20081005103001845.jpg" border=0>
|
马永顺教育小孙子 要珍爱树木 | 吃苦耐劳是工人的本色。
我这匹“马”不算老,还能“拉套”。我只要还能动弹,就要上山造林,为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多栽几棵树!
——马永顺
[马永顺简介]
马永顺,86岁,原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林业局工人。1959年在全国群英会上,周总理紧紧握住马永顺的手,亲切地说:"你们林业工人,不但要多生产木材,支援国家建设,还要多栽树,搞好绿化,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打那以后,马永顺就想着要把自己伐的36500棵树木补上。每年春季造林他总要挤出时间上山栽树。
一个人要义务栽这么多树,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82年马永顺退休了,还差8000棵没有栽上。他暗下决心要把这笔"账"还上。1991年,马永顺已78岁高龄了,还差近千棵树。子女们怕他累着,表示全家人上山,帮他在一年内把这笔"账"还完。当年,马永顺率领全家---三代15口人,高高兴兴地到荒山坡上营造义务林。奋战一天,他们栽落叶松树苗1200多株,帮马永顺完成了1000棵欠"账"。
马永顺的夙愿实现了,但他依然造林不止,截至1997年5月,他同家人又栽下落叶松4000多株。1994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得知马永顺的事迹后说:"马永顺很了不起,请代我向他问候!"1998年夏,朱镕基总理亲切接见了马永顺。朱总理评价他:"你这一辈子干了两件好事:当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你是砍树劳模;当国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你是栽树英雄,我们都要向你学习。"
马永顺于2000年2月10日23时在黑龙江省铁力市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87岁。
[马永顺事迹]
在共和国的英雄谱中,马永顺的名字格外响亮。50年前,他是全国著名的伐树英雄;50年后,他是闻名遐迩的植树模范。半个世纪以来,他的命运始终与大山紧紧连在一起。
1933年,20岁的马永顺从家乡河北省宝坻县头沟庄来到数千里之外的东北林区,只因为听人说关外好讨生活。谁知,住的是地窨子,吃的是橡子面,还要受日本监工、林区把头的欺凌和压迫,一年流血流汗,还常常拿不到工钱。身材魁梧的马永顺古道热肠,爱出头替工友打抱不平,吃的苦头就更多。他的腿上至今还有在那个"绿色监狱"留下的伤疤。
1948年,九死一生的马永顺来到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由旧日的"臭苦力"成为新中国的主人、第一代林业工人。他满怀喜悦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新林区的开发建设中,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力气。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黑龙江林区成为支援国家建设的重要物资基地。当时的伐木工人用的仍然是过去两人使的大肚子锯,不安全,采伐效率也低。有丰富采伐经验的马永顺经过多次试验,将大肚子锯改成一人使的弯把子锯,使安全系数和采伐率大大提高。
冬天的小兴安岭气温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坡上的积雪齐腰深。可在马永顺和工友们采伐的林班小号里,"下山倒——"、"顺山倒——"的喊声不时响起。马永顺一人就完成了6个人的工作量,创造了手工伐木年产量1200立方米的全国最高纪录,威震兴安岭。
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职工队伍不断扩大,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生产效率受到影响。马永顺就边伐木边琢磨,对自己用过的"元宝楂"、"月牙楂"、"对口楂"等10多种放树方法,逐个进行试验、比较,总结出一种人安全、树保险、效率高的放树方法——"安全伐木法",很快在林区推广开来。
俗话说,"人巧不如家什巧"。马永顺不仅伐木技术好,锉锯也有高招。本所的工人找他锉锯,附近作业所也有人扛着锯来向他请教。为此,马永顺常常干到深夜。东北森林工业总局便又帮助他总结出一套四季锉锯法。就这样,马永顺创造的《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成了全国手工采伐作业的教科书。马永顺也成了名人。1951年,马永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干劲更足了,多次被评为省特等劳动模范、东北林业总局一等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
谈起当年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马老的情绪十分激动。他挺直腰板,为我们喊了一段劳动号子,声音高亢而洪亮。无法想象站在我们面前的老人已年近九旬。
马老动情地说:"我们这儿是红松的故乡。我当年伐木时,漫山遍野都是又高又粗的红松,有四五百年的树龄。东北虎、熊瞎子都是我们的朋友。吃饭时,小鸟就围在周围叨大伙儿掉下的大饼渣子。可后来,树砍完了,山空了,鸟也飞走了。"谈到这里,马老的神情变得黯淡。
过度采伐,使美丽的小兴安岭变了模样。从伐树到栽树,从征服大山到为大山披上新绿---马永顺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浓缩了新中国林业发展的历史。 青山常在 永续利用
1959年,马永顺进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马永顺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周总理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不光要多出木材、出好木材支援国家建设,同时还要多造林,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从那以后,"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八个字就深深地印刻在了马永顺的心中。
伐木时,他想方设法采育结合,保护林中幼树不受伤害。春天造林季节,他每天清晨上山,赶在上工前和下工后的时间植树造林。中午,趁工组同伴休息,他又抓紧栽上几棵树。在3年困难时期,食品短缺,马永顺上山没有干粮带。妻子王继荣就给他带些煮熟的土豆。时间一长,马永顺的胃病犯了,人也明显地消瘦了。场长关心地对马永顺说:"吃不饱,你应该注意身体,不要在业余时间栽树了。"可他忘不了周总理的嘱托,仍然见缝插针多栽树。马永顺算过一笔账--这么多年,他大约采伐了36000多棵树。他暗下决心,栽的树一定要超过砍倒的树,也算是偿还欠这片大山的债吧。马永顺就这样边砍边栽,到1982年退休时,还差8000棵树没栽。
退休后,马永顺依旧把栽树这件事放在心上。一次,一位老工人和马永顺开玩笑说:"以前记者报道你踏遍青山人未老。现在再上山看看吧,你把青山都踏光了。"虽说是一句玩笑话,可马永顺的心却在隐隐作痛。他着急呀!
朋友们劝他:"你过去对林区做了那么多贡献,退休了也该好好歇歇了。没事就去钓钓鱼,打打麻将,到工会活动室玩一玩。"可马永顺哪里闲得住。他总说,我已向大山许了愿,不能食言。
那几年,每到造林季节,马永顺就回到工作过的林场跟营林工人一起上山义务栽树。林场领导说:"造林现场离林场远,路不好走,你就在林场前后栽些绿化树吧。"马永顺拍着胸脯说:"我在山上跑了一辈子,大伙能去,我就能去。"
每当看到树苗受到损坏,马永顺就有一种撕肝扯肺似的痛。1991年8月的一天,马永顺出去办事乘车途经建设营林所南山,想起一年前在这里栽了200多棵树苗,想上山看看这些树苗长得怎么样了。谁知上山一看,林场被挖了一个大坑,50多棵落叶松小树被毁。马永顺心痛得不得了。
晚上到家,马永顺的脸一直阴着。老伴王继荣让他去劈柴,他搬来一块木头左一斧子,右一斧子,一会儿就劈成了碎渣。老伴不高兴了,说:"劈成渣渣咋烧火!"马永顺没好气地说:"木柴劈成渣渣还能看得见,山上树苗被挖掉了,连渣渣也没有了。"老伴问清原委,劝他去找领导反映。
第二天一大早,马永顺就来到林业局办公楼,找到领导开门见山地说:"过去重采轻育,造成森林资源逐年减少。如今我们下大力气植树造林。可有的人不注意保护,树苗给毁坏了,你们当领导的可要管一管呀!"在局领导的督促、过问下,建设营林所所长亲自去现场调查,发现树苗被毁是由于修公路时,工人取土不小心造成的。他们马上通知修路单位要教育职工爱护幼树,又通知公路附近的场(所)派护林员管好幼树。
由于当时正值夏季,造林不易成活。到了秋天,建设所派人在被毁的林地上补植了50多株落叶松树苗。这场"官司"打赢了,马永顺又多了一个称号---"幼树的保护神"。
生命不息 造林不止
这么多年,马永顺一直自称小马。因为在1959年群英会上,46岁的他被周总理亲切地称作小马。称呼未变,马永顺栽树的劲头也丝毫不减。
一次,马永顺到鹿鸣林场造林,踩着倒木过小河时,脚下一滑掉进河里,被水冲出10多米远。他拼命游到对岸,手中装满树苗的麻袋始终没撒手。栽完树回到家,马永顺发起了高烧。老伴心疼地说:"人不服老不行,你心再盛,身子骨不给你做主了,不如让孩子们帮你一把吧。"
马永顺眼睛一亮说:"你这主意好!帮我栽几棵树事小,让‘青山常在’的思想在孩子们心里扎下根事大。"1991年春节,马永顺趁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回家团聚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家庭会议。全家决定,从这年起,每年"五一"放假期间,由全家老少三代组成"马家军"上山造林。
5月1日这天,马永顺全家三代16口人来到了距铁力20多公里的一个荒山坡上植树造林。为了把好质量关,马永顺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还兼质量验收员。谁栽的不合格都要返工。这一年,他们全家栽下了1500多棵落叶松树苗。
在马永顺的言传身教下,"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已经在马家后代脑海里深深地扎下了根。马永顺的大儿子马春山说:"过去我们上山栽树,就是想帮父亲了却一桩心愿。现在我们越来越感到这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小儿子马春生考虑的似乎更多,他说:"森工企业为什么这么危困?根子就在没有资源上。现在多栽点树,等森林恢复了,企业的日子就好过了。"
马家第三代有3个人在外地工作或读书。每到临近造林季节,他们就会赶回来参加。
马永顺的小孙子马立志今年11岁,却是已有6年造林史的老造林员了。人们问他如何栽树,他便大声地告诉你——"刨大坑,栽当中,不窝根,踩实成。"
到去年年底,马永顺全家已义务植树5万多棵。
冬季本是伐木的黄金季节,可我们在林区采访,却始终没有听到电锯声。原来,为了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实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铁力林业局在黑龙江省林区率先停止了木材主伐,各林场、营业所植树造林的数量和面积比过去翻了一番。30年前马永顺在铁力林业局张家湾地区栽下的落叶松,如今早已成材。
去年,86岁高龄的马永顺又赢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十大绿化标兵称号,受邀进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庆典。回来后,他兴奋地告诉家人:"全国总工会的同志陪我检查了身体。医生说我身上的零件没毛病。趁现在我这匹‘马’还不算老,我要多栽树,要给后人留下一片青山。"(《人民日报》2000.02.21 唐维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