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198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一般力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6年4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1996年5月任航天总公司五院副院长,1996年6月兼任实践五号卫星总指挥和总设计师。1999年9月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2003年12月兼任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董事长,2004年3月至2005年12月兼任绕月探测工程副总指挥,2006年7月兼任航天科技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上海航天科技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主任和上海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6项。
当嫦娥一号卫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飞向月球时,仰望苍穹,参与组织过数十次宇航发射、成功地将数十颗卫星送入太空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兼任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的 马兴瑞,内心充满欣慰。能够把个人的命运融入共和国的航天伟业,并在其中担纲重要角色,在航天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征程上留下足迹,让他深感这是一生的光荣与骄傲。 10月2日,当全国人民正沉浸在欢度祖国58岁生日的愉悦中时,马兴瑞一行已飞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当天下午,他马不停蹄,先后听取了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嫦娥一号卫星“两总”系统的工作汇报,详细了解火箭、卫星进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后准备实施发射的相关情况。他嘱咐“两总”们要时刻警惕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确保万无一失。 10月3日清晨,大凉山中小雨霏霏。马兴瑞同全体发射试验队员一起,庄严地举起了右手,面对国旗,一同宣誓: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认真操作,精心测试,严格判读数据,全力以赴,确保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圆满成功,不辜负中央领导的嘱托,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响亮的誓言划破长空,久久地回荡在山谷中。 2000:中国也要探测月球 2000年11月,《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的出台,立刻引起了敏感的中外媒体的猜测———中国要探月了! 在媒体频频报道的背后,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组织的《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概念性研究》课题组。马兴瑞参与了课题组。他和课题组的专家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在航天科技的三大领域中,中国只涉足了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在深空探测上至今还是一片空白。这直接关系中国在未来空间资源的分享中,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权益。从国际航天活动的发展趋势来看,人类的航天活动在经历了空间技术的研究应用阶段之后,必然要走向空间环境的研究和空间资源的利用。 于是,他们郑重向国家主管部门提出了“中国也要搞月球探测”的建议。在给国家的报告中,他们写道:“我国已经掌握卫星技术、运载火箭技术、测控技术,拥有一支技术雄厚的卫星技术研制队伍和空间科学研究队伍。我们对月球探测器和月球科学跟踪研究了多年,因此,我国开展月球探测活动条件已经完全成熟。” 2004年1月23日,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批准了国防科工委和财政部的《关于绕月探测工程的立项请示》。2月25日,国防科工委正式宣布: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启动,名为“嫦娥工程”。 2004年3月25日,国防科工委在北京举行了“嫦娥工程”第一次工作会暨大总体协调会,确定了工程领军人物。时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的马兴瑞,自此成为了嫦娥工程四位副总指挥之一,一直持续到2005年12月。 在接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之后,马兴瑞再度成为绕月探测工程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担纲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他感到自己肩头的担子沉甸甸的。 借着今年9月21日“质量日”的机会,他向航天系统的干部和职工道出了心里话:要抓质量提升能力保成功。他说,探月工程中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在即,能否成功,举国关注,责任重大。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集团公司“十一五”的任务和明年的工作计划。 “只要我们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把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一心一意地保成功、谋发展,就一定能够把任务完成好,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信任与期望。”停顿了片刻,他又加了句,“航天事业要对国家的安全、大国的地位、科技的拉动和社会的发展等进行推动,而这一切都要通过我们的工作质量来体现。” 他说得是那样的诚恳,以至于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大家真实地体会到“责任心”三个字前所未有的分量。马兴瑞所提的三点要求:“要聚精会神地抓好科研生产试验工作”、“要规规矩矩地落实好确保产品质量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和“要扎扎实实地提升核心能力和水平”,正在内化为他们行动的标准。
2001:实践五号问鼎科技大奖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势头强劲的小卫星热。作为我国卫星研制的“国家队”,五院更是集中专门力量着手现代小卫星的研制开发工作,下决心占领小卫星市场。
在哈工大任职期间就致力于小卫星研究的马兴瑞,受命兼任中国第一颗现代小卫星———实践五号卫星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一向重视创新的马兴瑞仍然坚持倡导卫星研制的高起点、高品质。他和同事们研究后认为,自主研制开发一个实用型的现代小卫星公用平台大有必要。卫星公用平台可以根据不同航天任务,进行局部适应性修改,可支持多种有效载荷,构成各类小卫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个平台,后来被命名为CAST968小卫星公用平台。
第一次,意味着风险与艰难。
1997年春,实践五号卫星在进行力学环境试验中, 太阳翼有裂损现象,一时找不出症结。
马兴瑞在现场仔细查看了卫星“翅膀”受伤的程度,充满自信地对大家说:“大家不要担心,这是 太阳翼力学环境条件的设置不合理造成的,只要采取有效的办法就可以避免”。
他带着大家一起分析试验环境和各种数据,最终得出了结论:给太阳翼输入的力学条件比实际的情况大了许多,由此导致太阳翼裂损。也就是说, 太阳翼裂损与设计质量无关。后来的整星力学试验,证明了他判断的正确。
1999年春节刚过,他们又遇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实践五号卫星储存了半年多,储存后再次进行卫星力学振动试验,其结果令人吃惊:卫星的第三阶固有频率下降!搞卫星结构的专家认为,这是卫星结构松动或破损造成的。但经检查,卫星结构没有任何毛病。
马兴瑞凭借力学方面的根基,提出独到见解,将其定位为由整星全铝蜂窝结构残余应力释放及连接应力重新分配所导致的“频移”现象,也就是说,这类卫星的结构系统在储存一段时间后重新进行力学试验时,可能会出现局部频率下降。这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认同,随后还得到了国际上文献的印证。“频移”现象并不影响卫星的质量与发射的消息传出,研制人员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1999年5月10日, 长征四号乙火箭将风云一号卫星和实践五号卫星一同送入太空。当实践五号顺利入轨的喜讯传来时,发射现场和卫星测控中心一片欢腾。马兴瑞和他的研制队伍在这一难忘的时刻激情相拥,击掌相庆。实践五号卫星在研制过程中坚持创新探索,当之无愧地获得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在马兴瑞看来,卫星研制成果得到认可与应用,才是对研制者最大的褒奖。
实践五号卫星发射成功后,一批小卫星使用了CAST968平台技术,这其中包括同样由他担任“两总”的海洋一号卫星。2002年5月15日,海洋一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CAST968小卫星公用平台的功能升级经飞行验证,再次表现出优良的性能和稳定的运行,这让马兴瑞倍感欣慰。随后,海洋一号卫星获2003年度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马兴瑞以排名第二的身份与有突出贡献的研制者们共同分享着成果带来的荣誉。 2004:八星十箭发射无一失败
1999年10月,马兴瑞升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航天事业的魅力让人在时光飞逝中体验着鲜花、 掌声、失败、泪水交织的情感。不经意间,马兴瑞已在集团公司领导的岗位上工作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他亲临现场组织了几十次宇航发射,成功发射了几十颗卫星。其中让他最感骄人的成绩是2004年成功发射了八箭十星。
为确保发射的万无一失,马兴瑞常常鼓励下属吃透技术:“出现问题时,一定要把其原理搞透,原理搞透不会出现灾难性的错误;如果搞不透,灾难性的后果就有可能相伴而来。”“要把成败的界限搞清楚,并在界限内加以控制,这样才能确保成功。达不到发射成功的要求与水平,决不贸然进行发射。”
在发射基地,很多发射队员都看到过,遇到问题时,无论多么疲劳,马兴瑞都坚守在现场、坚守在第一线,甚至是连续几天几夜地处理问题,一丝不苟地查找故障原因,把眼圈都“熬”黑了。
2007:荣膺新一代航空领军人
今年8月,马兴瑞走上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的岗位,成为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但他仍然保持着一颗平静的心。他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看到集团公司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和创新型企业的目标化作现实。
说起眼下正在进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射任务,马兴瑞说:“这将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跨越,惟有牢记使命,全力以赴,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高标准、零缺陷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工作质量,确保发射圆满成功,才能加速实现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让中国航天的辉煌星光更加璀璨夺目。”
他曾庄严地举起右手,面对国旗宣誓: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认真操作,精心测试,严格判读数据,全力以赴,确保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圆满成功,不辜负中央领导的嘱托,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响亮的誓言划破长空,久久地回荡在山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