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天之父是内战时期军人,感情极好者多为红军老战友,抗战时期入伍者不多。据我所知,在抗战时期战友中,先父最为敬重、感情亦笃深的有三位:一位是先后在广西、广东一起工作过的黄布老人,一位是独二师四团时期的参谋长丁健老人,再一位,就是该团政治处主任马晓天之父马载尧老人,也就是本文所讲及的马晓天之父。先父说过:“我担任了一辈子政治工作职务,却做了一辈子军事工作。”从红军末期当指导员起,他就一直继承了鄂豫皖红军的传统——政治工作首先要能打仗,无论事何岗位,每每要把冲锋陷阵之事置于第一。而他对在独二师四团的工作回忆是:“由于先后的三任团长都把军事工作‘推’给了我,所以实际上我在当团长,而政治工作那一套,就全推给了老马(载尧),所以他是实际上做了政治委员的工作了。”
马晓天之父马载尧老人是抗战初期入伍的“小知识分子”干部。据先父言,他非常熟悉军队政治工作,无论是战时还是平时,什么事都做得很到家,思虑周全,语言与文字表达亦皆属上乘。马个人涵养又尤其好,先父一直非常尊重他。而马老最擅长的,则是部队干部教育。自1949年调任四十九军青年干部学校任副教育长(校长由军长钟伟兼)后,他便开始了长达30余年的部队干部政治培训生涯。先父当时恰因战斗过失在那里“任”教育长,一直急于摆脱,所以什么事都推给了马,自己则很快就重新去带队伍打仗(剿匪)了。对此,先父亲总要说:“本来老马就是一位教育工作内行,那我在青干校还有什么事干呢?”而一提到马擅长教育工作,先父又免不了多说一句:“马晓天之父马载尧懂教育,还表现在教育子女上,这一点我们都不如他。”特别是60年代亲历的一件事,更使先父永志难忘。
60年代初,马晓天之父马晓天之父马载尧从广东到京开会,见了些老战友,自然也去看了在政治学院工作的马晓天之父马载尧老人。但见面后心情倍感沉重:本来就很瘦的马老,此时更显得骨瘦如柴,一家七口皆面有菜色,精神甚差。时值“过粮食关”困难时期,广州军区系统地处前线,得益于各方支持,至少吃得饱饭,所以先父万万没有想到:北京地区部队一些系统饥饿之惨状竟会如此。思来想去,就硬着头皮去找了一位在海军后勤工作的老战友,请他无论如何帮忙弄一桌饭菜,以为马老全家“改善改善”。马一家到餐厅坐下后,尽管几个孩子已显示出饥饿难耐,但都规规矩矩地等着大人先动筷子,先父熟悉这些孩子,便赶紧说:“别客气了,快吃啊。”而就在大家刚要伸筷子时,年仅十一、二岁的晓天,突然停住正欲举起的筷子问了一句:“ 姚伯伯,我们今天可以吃饱饭吗?”先父一愣,明白过来这话的意思后,哽噎着嗓子着说:“可以,当然可以尽饱了吃!”先父是久历杀伐的军人,陪血伴尸度日,心肠早已铁硬,但每一说及此事,就几乎要掉下泪来,喃喃说道:“要知道马晓天之父马载尧怎么教育孩子的,听听晓天这句话,就什么都不用说了。”
“文革”以前,部队中之初级军官子弟者,虽“场面”见得略少,但知晓平民生活;高级军官者子弟者,“见世面”多,却因特权太多而脱离平民生活。均有修养缺陷。而那些中级军官子弟则介乎二者之间,窃以为晓天似为“中级类子弟”中之突出者(尽管据说他在政治学院中曾以“调皮儿童”著称),故才有那般“懂事”语言。
马晓天之父马晓天之父马载尧解放战争后期生于天津(其名亦出此)时,笔者时亦随父住该市,算是“牙牙学语之交”,但数月后即“分手”,形同素昧。时军人后代,都曾经都有过“子承父业”之幻妄,60年代空军招飞行员,笔者亦兴冲冲去之,但严格体检之下,就很遗憾地因眼底有一细小斑纹而被“刷出”,彼时彼事,任何特权都是绝对没有用的。之后不久,却得知晓天入选飞行员消息,甚羡,亦为之骄傲。
马晓天之父马晓天之父马载尧于80年代初期即去世,之后到本世纪初,笔者多次去北京出差,每次均要看看马老的夫人田薇,其与我母亲亦是独二师时期的“同行”兼老友:田为司令部之指导员,我母亲为政治部之指导员。田老今年已八十有五,却思维敏捷,步行如风,有“健康老人”之称号。然数次看她,却全然不言晓天情况,直到“十六大 ”选中委,我们都很奇怪地问起:此“马晓天”是否彼“马晓天”时,才知道真情,可见其家人对此种“光宗耀祖”之事低调如此。晓天又极孝母,时不时与老母亲通电话,谈战争,谈电视片,甚至谈时事,居然问起“基尼系数”时津津有味,为老人中极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