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炳辉(1897—1946)
云南彝良人。1915年,罗炳辉加入护国军,投入到反袁斗争之中。1921年投奔孙中山,加入了属于广东革命政府领导的滇军朱培德部。1922年,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和第一次北伐战争,任参战官。在战斗中英勇顽强,立下战功,被任命为营长。1926年5月第二次北伐战争开始,罗炳辉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第9师第25团第2营营长。1928年冬,滇军朱培德部缩编,罗炳辉被诬陷为共产党而遭“谴散”。1929年春,他回到江西,被聘为吉安县靖卫大队队长。
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他率吉安靖卫大队起义,参加红军。其所属部队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第五团,罗炳辉任团长。1930年,独立团改编为黄公略的红六军第二旅,罗炳辉任旅长。2月,他参加了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二七会议”,坚定了革命立场。3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罗炳辉当选为执委委员。4月,闽西地方红军6个独立团合编为红十二军,罗炳辉任军长。十二军奉命随红一军团进逼南昌,攻占湘赣边界的文家市。
后又随毛泽东、朱德东进,攻占赣西南重镇吉安。在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中因战功卓著,先后荣获一级红星金质奖章和中央军委的嘉奖。1934年10月,罗炳辉率红九军团参加长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罗炳辉奉命赴华中工作。11月,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陈毅任司令员,建立了茅山根据地。1939年春,创建了淮南皖东抗日民主根据地。1941年,皖东江北指挥部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罗炳辉任副师长。他依据多年从事游击战的经验,创造性地利用“梅花战术”——以伏击与运动游击为特色的包括伏击、纠缠、阻击迟滞、扰敌、歼灭等内容融为一体,有效地打击了日伪军,粉碎了敌人大规模的“扫荡”。
同时,他还领导部队发展生产,精兵简政。1945年2月,带领淮南军民向日伪发起新攻势。8月,解放了定远、来安、盱眙、六合、天长等城市,取得淮南抗战的胜利。1946年4月,中央军委任命罗炳辉为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他不顾多病的身体,全身心的投入到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战斗中。6月9日,指挥部队向枣庄伪军王继美部队发动攻击,全歼伪军,解放了枣庄。
1946年6月21日,罗炳辉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病逝于兰陵,时年49岁。新四军军部暨山东党、政、军、民各机关团体,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陈毅在《悼罗炳辉将军》一诗中赞到:“戎马三十载,饮马江南北,苏鲁驰劲旅,革命不自惜。”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号召大家学习他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