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场是航天产品和七大系统参试设备汇聚的重要场所,也是把好航天产品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陆晋荣站在茫茫戈壁滩上,简明扼要地向记者介绍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地位和作用。
“下过乡、渡过江、扛过枪”,陆晋荣这样概括自己的人生经历。 他曾参与了多种航天和型号任务的测试发射试验,先后参与解决重大问题几十个,组织排除各类技术故障上百个,为祖国航天和导弹事业的腾飞作出了贡献。
机遇是为有头脑的人准备的。虽是一名新任总师,陆晋荣却早就积蓄了胜任本职的能量。
载人航天发射场首次合练时,陆晋荣亲自带领数十名技术人员到火箭研究院下厂学习,把长征二号F火箭的“五脏六腑”整得明明白白。“三垂”模式中最重要的是垂直转运,陆晋荣组织做风中转运试验,转运速度从每分钟20米、23米、25米,一直提升到每分钟28米,测量不同风速下船箭组合体的震动、冲击和过载,经过一周试验,终于确定最佳转运速度为每分钟25米。合练中出了很多问题,他整天忙得焦头烂额,光组织写处理问题的纪要就达30份之多。也就是从那时起,不到40岁的他开始早生华发。
陆晋荣深知扎实的技术基础是成功的保证。今年春节刚过,他就参与组织对发射场5000余台套设施设备进行检测检修,持续两个多月,大大小小共查找出462个问题,遂一一加以整改。重点加强了对活动发射平台、吊车、摆杆的运行考核。在检测中,技术人员发现脐带塔回转平台伺服阀失灵,打算更换一块线路板,陆晋荣却抓住不放:“要把失效原因分析清楚,不然换多少板子都不起作用。”经与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分析,发现由于戈壁滩强低温天气造成伺服阀电解电容和三极管工作异常,后将所有电解电容更换为性能稳定的钽电容,将普通三极管换成了耐低温产品。
“只有把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抓好了,发射才有成功的把握。”兼任发射场质量控制组组长的陆晋荣明确提出“零缺陷”的质量管理理念。他经常讲:“质量工作是载人航天的生命线,对待质量问题一刻也不能松懈,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零缺陷是必须的,经过努力是能达到的。”他要求参试各系统做好每一项工作,坚决到组织指挥零失误、试验文书零疏漏、地面设备零故障、技术状态零失控、测试操作零差错、数据判读零遗漏、试验产品零疑点。他这样要求,也是这样做的。任务中,哪里有测试,哪里有故障,哪里就会有他的身影。
8月27日,火箭进行技术区第二次总检查,-1分钟控制系统模拟转电时,发控台上与燃料耗尽关机有关的8个指示灯异常亮起。故障出现后,大家一时摸不着头脑,因为转电与耗尽关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前五次飞船发射任务中从未发生类似情况。
按常规,要先画出“故障树”,逐个进行排查。可这样太费时间了,陆晋荣当即打电话叫来遥测人员问:“你们在测试时是否发现异常信号?”当得到肯定答复时,他顿时心中有了数:故障出在火箭上。耗尽关机电路与第二次总检查有什么关系?回答说没有关系。“集中力量,检查转电与耗尽关机相关的电路。”他提出了查找故障原因的思路。技术人员分别对地面设备和火箭进行测量,及时排除了地面设备的“嫌疑”,逐渐将故障原因锁定在火箭配电器上。经任务指挥部批准,嫌疑单机被送往北京分析排故,证实转电线路和耗尽关机线路上存在焊接多余物,造成继电器短路。处理后的单机装箭后测试,一切恢复正常。
“不争谁对谁错,只求解决问题。”基于这样的出发点,陆晋荣和质量控制组成员无论走到哪个系统都受到欢迎,因为他们不是来“挑刺”、“找麻烦”的,而是“保驾护航”的。
除了对试验任务认真进行“过程控制”,陆晋荣非常重视“节点控制”。每到火箭、飞船测试结束,飞船加注、船箭塔垂直转运、火箭加注等关键阶段,陆晋荣都要组织质量评审,一致通过后才决定转入下一阶段工作。自飞船7月13日进场至发射,陆晋荣组织召开和参加的正式质量评审会就有12次。对各大系统技术状态的正确性、测试项目的完整性和问题处理的彻底性,质量控制组成员都要一一复核,他们拿着“放大镜”找问题,把可能影响成败的隐患消灭得干干净净。
为抓好“状态控制”,发射场在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专门设立了一个“状态确认室”。每次产品加电前,先由发射场一岗人员设置状态,再由负责舱段仪器安装的二岗工人确认;接着是一、二岗系统指挥复查确认。之后,发射阵地协调小组和质量控制组成员还要对状态进一步确认,并对测试操作程序、试验文书等现场提问,这样过上“六关”,确认一切无误后,方可加电测试。
为确保测试发射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发射场系统今年进行了 多项课题研究和设备改造,开发出“舱内操作质量监测系统”,实现了对火箭舱内测试操作的全面监控;研制出“火箭瞄准信息显示系统”,可以直观地了解火箭瞄准的实况。针对发射塔架封闭后,影响飞船无线信号的传输,他们在塔架9层增加了一套飞船信号的转发天线,把飞船送出来的信号可靠地转给USB和超短波接收设备,大大提高了信号接收质量,使技术人员可准确判断飞船的工作状态。
长征二号F火箭这次新增了个“图像测量系统”,在飞行过程中可实时传输火箭的分离动作。为了把这些图像清晰接收下来供地面人员分析决策,发射场对YQ312遥测车进行了改造,还增加了信号的转发、传输和图像的复原设备,加之原有的光学设备,实现了图像获取的“双保险”,确保火箭起飞后将助推器、抛逃逸塔、整流罩、一二级分离等关键动作全部拍摄下来。
软件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正常与否决定任务能否完成。发射场系统把所有软件“打理”了一遍,由于火箭待发段任务数据量增加、向发射区发送气象信息等任务要求的变化,对C3I应急救生辅助决策软件、接口网软件、气象接口软件和地勤软件等进行了更动维护。软件的更动,不像硬件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发射场软件质量组根据软件工程化的要求,对更动的必要性、影响域和措施,以及更动后的回归测试进行了严格的审查,确保了软件质量。
发射场制定的测试发射流程,涉及参试系统方方面面的工作,每个时间点干什么,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