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五年六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一百万。选自《世纪伟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展览图集》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小平同志离开我们已经7年了。7年多来,他的音容笑貌常在我脑海中浮现。小平同志逝世前后的情况我仍记忆犹新。
1997年2月19日,小平同志在北京病逝。
在中国,继毛泽东主席之后,小平同志是世界公认的又一位伟人。他的去世,在外部世界产生巨大反响,许多国家领导人纷纷来电表示哀悼,给予高度评价。美国总统克林顿认为,邓小平“在过去20年是世界舞台上一位不凡的人物”。法国总统希拉克说:“在本世纪内能够像邓小平一样领导如此庞大的人类社团,经过这么深远而有决定性转变的实在罕有。”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发言人则称:“全世界都应该谨记:邓小平是中国现代化的总设计师,无可估量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小平同志去世前,已经住了较长时间医院。年初,他的病情明显加重。这时正是新年和春节之交,事情很多。我一边忙工作,一边要求工作人员随时注意小平同志的病情通报。几天后,通报说小平同志病情稳定,不会马上有什么大事,大家有事可以去办了。2月14日,接到紧急通知:小平同志病危。
2月19日,我出席了全国国防科技工业会议,在会上讲了话。几天来一直牵挂着小平同志病情,身心疲惫。这天晚上准备休息了,突然接到通知:邓小平同志逝世了!
虽然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但听到小平去世的消息,我在思想感情上还是难以接受。当晚,政治局常委集体赶到三○一医院,向小平同志遗体告别。
我是战争年代过来的人,一生见过无数死亡,送走过许多战友和领导。可是,小平同志的离去令我格外悲痛,有种难离难舍的感觉。这种情感,来自战争年代生死与共的同志情谊,来自半个多世纪他对我的爱护、教诲和信任,也来自我对他的政治智慧的钦佩和人格魅力的无比敬重。一连数日,心情都很沉重。
2月24日,我参加了在三○一医院举行的小平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告别厅里,小平同志面容安详,静静躺在鲜花丛中。再也看不到他的睿智目光,听不到他的谆谆教诲了。根据安排,告别仪式后小平同志的遗体要去火化,这将是见他的最后一眼……我立正敬礼,泪眼模糊。恍惚间回到了59年前的洪洞县马牧村八路军总部,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小平同志。他刚被任命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委,我领受了警卫护送他回师部的任务。当时我是一二九师司令部秘书主任,才22岁,经验不多,回程中没有带经费,结果路过新区时,没有当地政府保障了,差点让小平同志连饭都吃不上。出发时,我们坐了一辆烧炭的汽车,经常出毛病,小毛病修修还能开走,一次出毛病后,开不动了,我惴惴不安,小平同志却毫不在意,骑上我借来的马,谈笑风生,一路烟尘赶到了师部。当时我哪会想到,和小平同志的这次相遇,会对我的一生产生那样深远的影响。也更不会想到,此后数十年间,当年的邓政委会在中国的政治舞台如此活跃,对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这样巨大的贡献。时间真快,眨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恋恋不舍看了小平同志最后一眼,默祷:老人家,您走好…… 从医院回到家里,我浮想联翩。小平同志一生大起大落,波澜壮阔,无比辉煌。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他是创造了人生奇迹的伟人。如果说他还有遗憾,也许是没能看到香港回归。他说过,香港回归时如果身体不好,坐轮椅也要去。但只差半年时间了……小平同志可以自慰的是,他在身后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人生是功德圆满的。毛泽东主席说过,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小平同志死得重于泰山。
家中保存的相册里,有我和小平同志的一些合影。翻看照片,思绪活跃。小平同志是1978年重新复出的,当时已经74岁的高龄。对普通人来讲,74岁,这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龄。对小平同志而言,却是又一次建功立业的好时光。其后的10多年里,他以总设计师的形象,领导中国人民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开放,大胆地制定了一系列特区经济政策,开放市场,引入外资,高瞻远瞩,为中国开拓了崭新而广阔的市场经济天地,也实质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在他的引导下,中国从自我封闭中重新融入世界舞台。一位年迈的老人,凭着过人的智慧和毅力,凭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鞠躬尽瘁,创造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缅怀小平同志,我也为自己深感庆幸。和许多同志相比,我的幸运是较早接触了小平同志,并多次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这是一份长达近60年的革命情谊,也是一次次让我终生受益的教诲和指引。参加革命时,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凭着对事业的忠诚,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往前走。我没有奢望,只求能在有生之年为党和人民多做点事情。小平同志一直在关注我的成长。
按照中国人的说法,人生70古来稀。
1987年10月,我已经71岁。我们这些从战争年代过来的人,能跨越古稀之年,值得庆幸。漫长岁月里,许多年纪相仿的战友,有的在枪林弹雨中倒下,有的被疾病拖垮,我不仅熬了过来,而且身体状况不错。不过我很清楚,长江后浪推前浪。我在海军司令员的岗位上已工作5年了。为了海军事业的发展,作为海军司令员,该交出“接力棒”了。我做好了退休的心理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