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0日,是中国共产党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伟大革命战士和杰出的政治活动家林伯渠同志诞辰120周年。林伯渠同志是跨越两个世纪,历经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三个历史阶段的彻底的革命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今天,家乡40多万父老乡亲以各种方式深切缅怀这位革命伟人的丰功伟绩,追忆他光辉战斗的一生,以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激励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与时俱进,奋发向前。
励志济世 寻求真理
林伯渠同志1886年3月20日诞生于湖南省安福县凉水井(今临澧县修梅镇)一个普通乡村教师家庭。7岁开始读书识字,天资聪慧。少年时期曾得父亲编著教本冠以“励志”勉励,后与堂兄林修梅先后入道水书院、澧州钦山寺学馆,后考入湖南西路师范学校就读,接受维新思想。少年林伯渠勤奋好学,博学慎思,善辩笃行,强调学习贵在经世致用,为人做事必须务实,这对他后来人性品格的形成及革命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
青少年时代,目睹清廷腐败无能,外国列强野蛮入侵,他伤时忧国,深切同情劳动人民。受维新思想影响,他萌发富国强兵,救民于水火的思想,并极力赞成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怀着救国救民的志向留学日本,结识了黄兴、宋教仁、蔡锷、廖仲恺、何香凝、朱执信等革命家,接受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8月加入中国同盟会,旋即奔走于湖南、东北、上海等地开展革命运动,踏上革命征程。在护国和护法等战斗中,他矢志不移地追随孙中山,一直走在革命队伍的最前列。
在大革命的疾风暴雨中,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五四运动给中国未来带来的曙光,使林伯渠同志看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解答中国革命的根本出路和一系列实际问题,转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经李大钊介绍,1921年,林伯渠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一名激进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风雨征程 身酬革命
林伯渠同志的一生同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相连。在漫长的革命征途中,不论环境多么险恶,斗争多么复杂,他始终怀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他总是顺应革命的潮流,不断随着时代前进。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他仍留在国民党内工作,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总务部长、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候补委员、委员、常委,后又兼任农民部长。在帮助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以及巩固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农民运动的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林伯渠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党代表,随军出征,在引导地方的民众运动和促进革命政权的建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反对汪蒋斗争中,他旗帜鲜明,不屈不挠,显示了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他毅然脱离国民党,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他被组织派往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中山大学学习。1932年下半年经海参崴辗转回国进入中央苏区,先后任中华苏维埃政府国民经济部和财政部部长。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围剿”与经济封锁,他认真贯彻党的经济工作方针、政策,灵活开展与白区的贸易,把坚持革命斗争同巩固、发展革命根据地有机结合起来。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保证前方物资供应,解决群众生活所需,对敌人封锁给予了有力的回击。
在王明“左”倾错误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的紧要关头,他坚定地拥护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和领导,勇敢踏上长征之路。他坚持党的北上抗日方针,旗帜鲜明地反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维护了党的团结和统一。特别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他不仅手提马灯、拄着拐杖走完全程,还先后担任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和总供部部长。筹款征粮,哪怕困难重重,他总是要求部属注意政策、防止侵犯群众利益特别是少数民族利益,堪称我们共产党人亲民、爱民的楷模。
红军到达陕北后,林伯渠同志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