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八一建军节八十周年纪念日。在这里,我们要缅怀家乡的革命烈士梁士英,宣传他为革命献身的英雄壮举。 梁士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舍身炸敌堡的特等功臣。1922年生,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人。出身贫苦,13岁就给地主放牛,当过长工。东北光复后,怀着对旧社会的仇恨和对新中国的渴望,于1946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4师15团3营机枪连当战士。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在攻打昌图和彰武的战斗中,因作战勇敢,先后两次立功。 1948年9月,随部南下北宁线,参加解放锦州作战,被派到尖刀连8连2排5班当战斗组长。总攻发起前,他掏出身上仅有的两块银元交给战友,说:“我要是牺牲了,这钱给我交党费。”10月14日上午,总攻锦州的战斗打响了。8连扫除外围障碍后,迅速突破敌人第一道防线。梁士英首先登城,一个人用十几颗手榴弹击退了一个连的敌人反扑。当部队向敌第二道防线冲击时,紧靠铁路旁的一座敌暗堡里两挺重机枪封锁了前进的道路(现叫士英桥洞),几个爆破组上去都没能把它摧毁。在这关键时刻,梁士英主动向连长请战。得到批准后,他提起爆破筒,冒着密集的子弹,艰难地爬行到敌堡下,将拉开导火索的爆破筒塞进碉堡里,正当他转身离开时,爆破筒又被敌人推了出来。梁士英毫不犹豫地俯身上前,用自己的身躯死死地顶住了就要爆炸的爆破筒,像钢浇铁铸一般钉在那里巍然不动。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敌堡被炸毁,梁士英壮烈牺牲,年仅26岁。战后,师党委给梁士英追记三大功,授予“特等功臣”光荣称号。纵队命名5班为“梁士英班”。
在锦州市古塔区西部,有一条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街,这就是锦州市区主干路之一的“士英街”。“梁士英”这个英雄的名字,影响着锦州一代又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为了纪念梁士英,建国后,锦州市人民政府将锦州北铁道门改名为士英门,将邹容路改名为士英街。1950年,锦州市人民在烈士陵园敬修了梁士英墓,并将他牺牲的地点命名为“梁士英舍身炸地堡遗址”,以永远纪念这位不朽的人民英雄。
(另一座是为革命牺牲的市委书记张士毅)
梁士英同志出生于扶余县新城局乡梁家窝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十二岁丧父,和祖母、母亲、妹妹、弟弟(梁士丰)相依为命,由于生活所迫,全家搬到三岔河二姐家,姐夫张德祥供他念了三年书,十六岁失学,给地主扛活,饱尝了旧社会的痛苦和辛酸。
家乡人民获悉梁士英为革命献身的英雄壮举,都为之感到自豪和骄傲。三岔河镇(当时是扶余县第十八区)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将英雄生前居住的东南街命名为‘士英街’;他家在弹棉社道西开的卖年纸的小铺,改叫士英号,政府给予免税优惠;1989年,由政府拨款,在三岔河镇(现扶余县城)修起一处“梁士英烈士陵园”(篇头为陵园中的梁士英烈士雕像)。
梁士英烈士的家乡扶余县三岔河镇
为永远怀念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对后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东北烈士纪念馆、吉林省革命博物馆、锦州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均有英雄事迹的展出。
1995年,由国防部长迟浩田题写片名,中央电视台影视部,松原市委、市政府,扶余区委、区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91043部队,“八一”电影制片厂电视部联合摄制了电视剧《梁士英》。
告慰
五十九载牵梦还,
家乡处处绽新颜;
回天自有人民力,
改革开放捷报传;
五十九载弹指间,
家乡日月换新天;
为有牺牲多壮志,
烈士含笑在九泉。
|